话说乾隆四十三年四月间,四川隶安县的乡民魏荣,由于竹林里的竹笋总是遭人偷窃,于是雇佣同村的两个光棍,萧文翰、胡荣思,帮他看守竹林。
萧文翰和胡荣思平时跟魏荣常有来往,关系也算不错,既然魏荣花钱请他们帮忙,并且酒肉管够,因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清朝人物
于是乎,俩人在竹林外搭了个窝棚,一天二十四小时,两人轮班儿巡逻,凡是发现有谁鬼鬼祟祟,立即抄棍棒追打。
说话间,来到二十二日的四更时分,在窝棚里面睡大觉的萧文翰隐约听到有脚步声,赶紧叫醒睡的正香的胡荣思,俩人一个拿棍子,一个拿梭矛,出了窝棚,隐藏在暗处,寻觅是谁发生的脚步声。
呦!
当真有人。不是一个,是两个。
没错了,就是两个。两条汉子,个头差不多一边儿高,背后全都背着筐。这还不是来偷竹笋的吗!
好啊好啊,好大的胆子,你家萧爷和胡爷等得就是你们这些臭贼,今晚上要不叫你俩王八蛋吃点苦头,你萧爷、胡爷就不是耍光棍的!
听听,多恶。也不查清楚人家是不是偷竹笋的,就要下狠手教训人。只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那么那两个背着竹筐的汉子是不是来偷竹笋的呢?
当然不是啦。那两人一个名叫李应龙,一个名叫陈一贵,俩人同属彰明县的乡民,平时一起烧炭,然后再一起将烧好的炭送往各处的买卖家,从中赚取一点养家糊口的费用。

清朝人物
这一次,两人同样是给人送炭,由于舍不得住店,所以走夜路往家赶。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仅仅是因为路过竹林,竟给家里人惹来了杀身之祸!
俩人光顾着走路,没有注意到暗处藏着人。突然间,两条黑影从黑暗处跳了出来,二话不说,朝着两人就下了家伙!
李应龙只当两条黑影是两个强盗,顾不得管同伴陈一贵,发疯一般往远处跑。萧文翰追没追上,于是返回来帮着胡荣思一块儿教训陈一贵。
陈一贵被打了个半死,任凭如何解释,萧文翰和胡荣思说什么也不相信他的话,坚持认定他就是来偷竹笋的。
当晚,萧文翰和胡荣思将陈一贵吊在树上,把魏荣喊来,三人对着陈一贵又是一顿好打。逼着陈一贵把同伙的姓名和家庭住址说出来。
陈一贵让三人给打怕了,只得交代出了李应龙的名字,以及家庭住址。
吊了一夜之后,转天一早,三人将半死不活的陈一贵押到开饭店的杨昌茂家里,要杨昌茂帮着看管陈一贵。
杨昌茂跟三人的交情不错,所以答应下来,将陈一贵捆结实了,扔在了地窖当中。
在杨昌茂家吃了早饭,萧文翰、胡荣思、魏荣三人直奔了彰明县,按照陈一贵提供的地址,当真找到了李应龙的家。直接闯进屋里,吆喝着抓贼。

清朝人物
然而,屋里却没有李应龙的人影。只有李应龙的老婆刘氏,以及一个六岁的男孩,和一个四岁的女孩。
萧文翰骗刘氏说:“我们三个是官府里面的差官,你家男人犯了偷盗之罪,我们是来拿他的。你要是个识相的,就把人给我们交出来,你要是不交,我们可不光是饶不了他,我们也饶不了你!”
刘氏老实巴交,哪见过这种阵势,吓得当时大哭了起来。她一哭,那俩孩子也跟着哭。这一哭,就把邻居吸引了过来。
大伙你一嘴、我一嘴,问发生了什么事。
萧文翰还是那套瞎话,他们三个是六扇门的差官,来此只为捉拿盗贼李应龙,有谁胆敢藏匿不报,于盗贼一并处置。
大伙都说,李应龙是个老实人,绝对不是盗贼,三位差爷一定是误会了。
见大伙这么一说,魏荣觉着最好不要将事情闹大。常言道,捉奸捉双,拿贼拿赃,既然没有证据证明李应龙就是盗贼,那不如就这么算了。
他想算了,萧文翰却不答应。非逼着刘氏把李应龙交出来不可。
那么李应龙到底有没有被家里人给藏起来呢?
当然没有,李应龙压根就没有回家,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见刘氏死活不肯交人,又见邻居越聚越多,萧文翰认为呆久了容易露馅,不如听魏荣的,就这么算了吧。
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临走之时对刘氏进行了一番威胁。
“你听好了,今天我们拿不到人,明天我们还来,倘若明天你还不把人交出来,你们家有一个算一个,不管老的小的,统统抓到衙门,到时候不扒你们一层皮不算完!”
留下这么一套狠话,三人大摇大摆的离开了李应龙的家,回去了隶安县,接茬收拾倒霉蛋儿陈一贵。

清朝人物
他们走后,邻居也都散去了。屋里只留下仍在哭泣不止的刘氏和两个孩子。娘儿仨从天亮一直哭到天黑,刘氏也不知道是被吓破了胆,还是因为过度恐惧得了失心疯,居然找来三根绳子,一字拴在房梁上,先把六岁的儿子挂上去,接着又把四岁的女儿也挂了上去,最后她也把绳子往脖子上一套,两腿一蹬,领着一双儿女奔赴了奈何桥。
直到转天早上,才被隔壁邻居从梁上解了下来。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娘儿仨早就梆硬了,已经彻底死透了,就是大罗真仙来了,也救不了娘儿三个了。
人死了,而家里的顶梁柱又不在家。没法子,只能找来了地保。地保名叫李洪,见躺在地上的娘儿仨,心里面不是滋味。想起昨天来的那三人,似乎不太像是六扇门的官差。于是乎,李洪去了彰明县衙,请求县太爷为李应龙的老婆孩子讨还一个公道。
倘若只是一人寻短见,县太爷估摸着连管都不管,但是这可是一家三口同时寻了短见,要是不管的话,只怕会被人在背后说闲话。
于是乎,彰明县县太爷亲自带人去了隶安县交涉,要隶安县无论如何也要给个说法。
隶安县的县太爷一头雾水,自己从来没有让人去彰明县抓盗贼,怎么就把人给逼死了呢?
查吧,查一查到底昨天去李应龙家里的三个人是谁。只要抓到其中一个,事情也就好解释了。
没费多大劲,萧文翰三人就被指认了出来。而已经被打得半死不活的陈一贵也被从杨昌茂家的地窖里救了出来。
到了公堂,萧文翰、胡荣思、魏荣三个对于自己干过的事情供认不讳,到这时候,三人仍觉着自己有理,倘若不是李应龙想要偷竹笋,又何至于连累他的家小丧命。
混账!逼死人命,还敢强词夺理。来呀,一人打四十大板,看看他们嘴也硬不硬!
这一打,三人不敢再嘴硬了。哭爹喊娘,只顾求饶了。
再说李应龙,回到家之后,方知再也无法与家人团聚。那么这几天他去哪里了呢?
原来,那晚他跑了之后,一个没留神,从高处跌落扭伤了腿,所以才迟迟没有回家。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仅是正常走路,怎么就会连累老婆孩子枉死了呢?难道,自己真的走错路了吗?
案子很快有了结果,由于逼死了人命,因此萧文翰被判绞监候,胡荣思、魏荣,则分别打一百板子,发配三千里。

清朝人物
四川总督文绶,在看到卷宗后很是生气,认为萧文翰应该被杀头。因此,以“豪强恶徒威逼平民,致平民一家三口情极自尽”为罪名,将对于萧文翰的绞监候,改为斩监候,说什么也不能让这厮留有全尸!
本来,案卷送达刑部后,刑部应该在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初一恩诏之前,交给乾隆皇帝御批。
所谓恩诏,也就是大赦天下的意思。一些犯了罪的人,在皇帝的恩诏之下,可以免于刑事处罚。
但是,刑部却把案卷压了下来,直到乾隆二月十九日,才将有关萧文翰三人逼死李应龙一家三口的卷宗呈交给皇上。
乾隆皇帝也没有及时批复,一直等到三月十六日,才终于有了批文:“萧文翰依拟应斩,著监候,秋后处决。余依议。钦此。”
而胡荣思和魏荣,则依旧是杖打一百,发配三千里。
尽管恶徒得到了恶报,但是好人却没有得到好报。李应龙一两银子的经济赔偿都没有,差点被活活打死的陈一贵照样是白挨了一顿打。但相比于李应龙的老婆孩子都没了,他那点罪不算啥。
乾隆皇帝曾说过“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话。这话呀,没假。有人总以为越穷的地方,人越善良越老实越实在,其实正好相反,一个人穷到一定份上,连尊严也没有了,你能指望他善良?怎么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