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绝代,作品流传千年
诗、书、乐、画无不精通
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词帝”
本应拥抱艺术梦想的他
却在权斗风云与内忧外患下惶惶不可终日
当整个王朝在面前轰然倾塌
他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音乐剧《南唐后主》
将命运沧桑赋成绝代的光芒
01剧情简介
七月初七,金陵城内外无数人仰望着一个少年。他是李从嘉,不问政事的六皇子、也是醉心词律的浪子。而谁都没有发现,他的命运即将在下一秒,被虎视眈眈的另一个“人”逆转。
发生在身边的弑亲血案、被操纵的婚姻与人生、离奇死亡的长兄……当他被命运推向王位,沉重的事实击碎了李从嘉逍遥世外的美梦,是做词人还是君王?不愿面对现实的李从嘉被另一面的自己——李煜逐渐取代。面对内忧外患的江南,面对扑朔迷离的命运,乱世里的少年在两个身份中不断挣扎,一步一步成为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亡国之君——南唐后主……
02重构南唐后主的复杂人生
从家喻户晓的传统IP中,重新为历史人物填充血肉、注入灵魂,你期待看到怎样的真实?音乐剧《南唐后主》自孵化起打磨三年有余,反复重构“黑白”李煜的性格冲突,在人性最赤裸的极致探索中,重塑对生活敏锐而真切的体验、找寻与现代观众的共情。
“李煜是个什么样的人?最核心应该是一个词,赤子。”编剧张吟昕自高中时就怀揣这份创作构想。李煜词作的情感冲击太过强烈,让他“一下子就被击中了”。而如今系统创作三年,再回头看南唐后主的一生,又多了不一样的感悟。“李煜的悲剧性中,带有命中注定的意味,对普通人来说是优点的纯善天真,放在君王身上却成了昏庸任性。”
天真的孩子在历经磨难之后突然长大,在失意、崩溃中挣扎着承担责任。音乐剧《南唐后主》中,超现实地运用“词人”和“皇帝”两个角色来代表李煜的双重身份,将意识的战场带入现实中,化为两个互相交战、却也永远依赖彼此的角色。他们是一个人身上多面性的化身,在身不由己的艰难环境中,因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信念而反复争执、碰撞……
03双面灵魂突破想象的“新国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南唐后主李煜“无人不爱”,正是因为他的艺术纯以血泪所书,言情之深广,超越了他的时代。什么样的音乐,才能配得上如此极致的个性与人生?
自孵化阶段起,《南唐后主》的音乐风格,也是观众最大的期待之一。现代编曲融合古典民乐的全新创作效果惊艳,在强大的情感张力中不失古风的婉曲深致。无论是富有鲜明民族调性色彩的唱段《七月初七》、唱段《谶语:莫问江南事》,还是用古筝和琵琶为主的国风trap唱段《龙椅就在那》,抑或是加入Future Bass仙气十足的唱段《玉楼春-晚装初了明肌雪》……曲目片段无一例外收获了观众、业内、媒体“零差评”的绝赞口碑。
“共鸣,就是我在写音乐剧《南唐后主》时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一串火花,一个词语。”在作曲张博看来,《南唐后主》在探索,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建立一个共鸣场。摇滚电音的使用让音乐极富冲击力,却没有喧宾夺主,倾吐着南唐后主情深语挚的身世家国之叹,同时保持了音乐剧整体清新流丽、情味隽永的美感。“在这个共鸣场里 ,最核心的东西是情感,人物的情感、故事的情感、创作者的情感。”
04极具东方色彩的舞蹈风格在用西方音乐剧的表达手段展现东方历史人物方面,导演刘晓邑表示,他试图创造一种属于《南唐后主》的审美表达方式,一种“极具东方神秘色彩的肢体意象”。
刘晓邑说:“要抛弃一些对音乐剧固有的条条框框的理解。歌舞词曲、琴棋书画,本来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的艺术手段。”
在舞蹈风格上,《南唐后主》将现代舞融合中国民族舞,当代与传统交融。运用东方诗意的身体中极具张力与极具克制的两种极端气质来呈现故事与人物的力量,增添了无与伦比的戏剧质感。
05富含象征意味的舞美设计
《南唐后主》的舞台设计独树一帜:中心区是一片宛如水域的镜面台,象征欲望的“苦海”,以四座桥梁与周围平台相连,舞台边缘多根立柱形如传统书写和绘画的毛笔,象征后主书写诗词、与笔墨相伴一生。
《南唐后主》的舞美设计徐肖寰说:“舞美设计的灵感源头是‘围困’,后主李煜被他人所围、被自身所困、更是被命运牢牢地束缚着。在这重重的合围中,从嘉写下的诗词,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广为流传、世代传诵,不断回响着。”
06烂漫飘渺的服装造型设计
南唐存于唐宋之交,历时不到半个世纪,具体可考的文献资料并不丰厚,因此《南唐后主》的服装造型设计在参考晚唐至宋的服饰风格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感和写意元素,使整体造型视觉上具有古典意蕴,又更富有张力和想象空间。
《南唐后主》的服化设计刘善通、赵欣透露:“贯穿所有人物形象设计,最想传达给观众的还是那首《虞美人》带给我们的意境:烂漫、飘渺、美丽与哀愁……我们通过查找典籍文字、历史画作、陶俑雕刻等资料,再结合故事背景、故事人物角色性格、角色动作姿态等,在每个角色形象的设计中,都运用不同的面料质感、款式形制、色彩光泽和层次结构,进行角色性格塑造、身份区分、年代感区分等,让角色更鲜明、立体、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