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西安城郊一家砖厂的工人们正挥汗如雨地挖掘黏土,谁也没想到,镢头下松软的黄土里,竟藏着跨越两千年的秘密。当第一枚金灿灿的圆饼从土中滚落时,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竟然意外挖出了圆形金饼。
然而这批金饼很快便被在场的人一抢而空,后来才在民警的工作下将这些金饼一一寻回。
西汉金饼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批金饼直径约 6.3 厘米,厚度 1.19 厘米,单枚重量约 250 克,纯度高达 97%-99%,总重超过 54 公斤。经过专家鉴定,这些金饼都是汉代的黄金币,两坑共出土金饼219枚,按照现在黄金的价值,这219枚金饼也价值几千万了!
它们被分装在两个相距 3 米的竖穴土坑中,坑深约 4 米,坑壁未经精细修整,底部还残留着人骨碎片。这种简陋的埋葬方式,与西汉贵族墓葬中常见的精致陪葬截然不同,却与战乱时期仓促窖藏的特征高度吻合。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报告,这批金饼属于西汉时期的"上林三官"制式。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为打击诸侯势力,朝廷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长安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专司其事。金饼作为当时最高等级的货币,主要用于皇室赏赐、军功授爵及国际交往。
这批呈扁圆形,正面微凸,背面凹陷且布满龟裂纹,这种形态与西汉中后期流通的 “麟趾金”“马蹄金” 一脉相承。更引人注目的是,部分金饼表面刻有“黄、张、马、吉、贝”等小篆姓氏戳记,以及代表高纯度的“V”型符号。
钤“黄”印金饼/钤“齐”印金饼>>
这种 “物勒工名” 的制度,是汉代官府手工业为保证质量而采取的措施,表明这些金饼极可能出自中央或郡国官营作坊。
但是这批金饼与海昏侯墓出土的刻有 “酎金” 铭文的金饼不同,西安金饼未发现明确的用途标识。但它们的重量高度统一(平均 247 克,接近西汉一斤),且纯度远超民间流通标准,更符合国库储备或大额支付的特征。而这种 “标准化” 生产模式,在王莽时期的货币改革中尤为突出。
海昏侯墓出土金饼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推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其中最具争议的便是黄金国有化政策。他颁布法令,禁止民间私藏黄金,要求列侯以下臣民将黄金兑换为虚值大钱“一刀平五千”(两枚大钱兑换一斤黄金),导致国库黄金储量骤增至 70 万斤(约 175 吨),创下中国古代黄金储备的巅峰。
然而,随着绿林、赤眉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迅速崩溃。史载“宫中黄金万斤为一匮者,尚有六十匮”,但这些黄金在战乱中被起义军和百姓哄抢一空。《后汉书》曾记载,王莽被杀后,长安市井中出现“黄金一斤易豆五升”的极端贬值现象,印证了大量黄金突然涌入民间的事实。
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王莽篡汉后设立的"私人小金库"。史料记载,王莽执政期间曾推行"五均六筅"政策,国家全面控制金银铜铁等物资。但新朝末年战乱频繁,国库黄金流向成谜。
但关于这批金饼的主人,学界争议颇多。反对者认为,金饼上的姓氏戳记在西汉早中期金器中亦有发现,不能作为王莽时期的专属标识。此外,西汉中后期的酎金制度(诸侯按封地人口向朝廷进贡黄金)也可能是这批金饼的来源。
另一种可能是,这些金饼属于新朝灭亡后,某位豪强或起义军将领的战利品。史载赤眉军攻入长安时,曾 “发掘诸陵,取其宝货”,而西安北郊正是汉代墓葬集中区,不排除盗墓者将黄金转移至此藏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