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13日23点,美能源部和NNSA联合宣布,加州劳伦斯利佛摩国家实验室(LLNL)科学家采用“惯性约束聚变”方法,在过去两周的一次可控聚变实验中实现聚变点火,获得了“能量净增益”。这消息听着确实让人振奋,然而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这里面是有猫腻的。
先科普一下,谨防懵圈。人类辛辛苦苦几千年,本质就是围绕着“获取能源”这唯一目的转圈圈的。能源是驱动万物运转的根本,人要吃饭车要喝油,任何运动的物体都需要它。然而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对能源的利用率一直处于极低下的境地。刀耕火种、老牛破车是奴隶制到封建制时期的主旋律。其实人类身边不缺能源,缺的是能源的转化工具。
1765年,出现了,质变开始发生。人类乘坐在这个新兴能源利用工具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短短数百年的发展,远超过去几万年的总合。然而进入21世纪后,能源使用方法从原来的引擎变成了拖累。时至今天,大部分能源的获取方式本质还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模式。最近几年热热闹闹的新能源运动,并没有在量级上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
简单的说当下的能源困境主要有3点。其一就是原料的缺乏。拿石油来说,全球已探明总储量2446亿吨。作为不可再生能源,肯定谈不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照现在人口增长速度和能源使用量,能支撑到人类飞出地球不?其二就是污染。现在能源主力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本来在开采阶段就已对生态造成不可磨灭的污染。在使用过程中,又产生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大量有害气体,它们驱动温室效应的元凶。其三就是能量密度。你听说过火箭烧煤,汽车烧柴的吗?越是先进的装置,对能源的密度要求越高。人类能否开发其他星球,最根本的要求之一就是高密度能源。
其实在能源的大家族中,有一个成员可以完美解决上述难题,也早被人发现并被冠以“终极能源”、“能源圣杯”美誉。它就是核聚变,准确来说叫“可控核聚变”。核聚变的原料随处可见,可控核聚变所需要的原料是氢元素中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可以由地球上储量非常丰富的锂生成。一立方公里海水所含的氘经过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就相当于地球上所有石油储备产生的总能量。同时核聚变的碳排放几乎是0,且不会像裂变那样产生大量长衰期的放射性核废料。聚变产生的废料衰减期都比较短,可以在短时间内全完降解。
讲了这么多科普,回到开头的新闻,其实这次美国的宣布是一个欺负老百姓不懂得“牛皮”。此次公布的净能量增益(Q>1)是指聚变产生的中子的能量除以输入的激光的能量之比;而并非输出电能到输入电能之比,其中存在能量增益的夸大,两者能量增益差125倍之多。如果从电能开始算起,而不是从激光能量开始算起,那么美国实现的能量增益也就0.008而已,并非大于1。惯性约束聚变的实验装置很难再把成绩提高。
好在中国走在了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上。中国以“托卡马克”为主要研究途径,利用此技术先后建成并运行三大聚变反应堆:华中科技大学的J-TEXT装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HL-2M装置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托卡马克,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这完全不同于美等西方国家的惯性约束聚变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模型。目前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已经取得了众多硕果,吹牛的事就不再赘述了。我们已经从以前的跟随,并肩到现在的超越。
更可喜的是以前主要以国家牵头的可控核聚变领域,现已经涌入了众多民企和私人资本。谷歌、高盛、盖茨基金会、红杉中国、蓝驰创投、中科创星、顺为资本、和玉资本、险峰长青、联想之星等国内外机构都已经在这一领域布局。任何一个行业最怕没钱,一旦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后,必然会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
是啊,美国就会吹牛皮。每次都是没影的事,先吹的天花乱坠,然后就没下文了。
理论上每十几个小时就能测试一次核聚变
与其说是核聚变发电的进展,不如说是研发新氢弹的工具[得瑟]
老美不是发誓不画饼了吗?真不怕咱烙啊这[笑着哭]
美国:其实我是骗经费的[得瑟]。要想让一个资本家做成功一件事很简单,就是能赚钱。要是没成功都能赚钱,它还会努力成功吗?换个词再赚不香?
关键是这个技术从2008年到现在是每年都是成功了,每年都是新浪发出来,就是没有看到建堆。[得瑟][得瑟][得瑟]
什么是参考系?参考系难道不是讨论速度前,被设为静止的对象吗? 那么,参考系是不是应该没有速度的?有速度的参考系是不是自相矛盾的?如果非要把有速度的对象作为参考系,那么得出来的速度就是相对速度,这个与静止参考系得出的绝对速度,不是同一个速度。不可能相等。 把参考系划分为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是有逻辑错误的。 参考系就是静止的。掩耳盗铃地设有速度的参考系也可以。但是要明白计算出来的速度就是相对速度。不要把自己绕晕了。 什么鬼光速不变,与参考系选择无关。相对论这棵思想毒苗竟在如此的逻辑错误下长成参天大树!可笑!可怜!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