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从禁止超生到鼓励多生,究竟是谁错了?

史论 2023-10-19 18:22:13

前言

1999年,我们国内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十五年后,鉴于改善计划未达预期,再次实施第二轮退耕还林保护工程,一直到20年,相关部门在退耕还林上,累计投入了超过5000亿;而在21年,这项耗资巨大的环境工程停止,转而开展退林还耕。

1982年,计划生育被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禁止超生成为民众的普遍认知,也从那时起,85后和90后进入独得全家宠爱的独生子时代;而在21年,“双独二孩”政策的出现,结束了长达29年的计划生育国策,25年更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鼓励多生。

不难看出,我们国内的一些关键政策方向,都在逐渐出现改变,甚至有的还在“反其道而行之”,那这些关键政策的变化,是代表之前的发展策略有误吗?这些政策方向的改变,又会对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1.生态治理的改变: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工业发展的高速期,同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前期大面积的开荒种植,使得西北、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加剧;另外,过度开荒还带来了其他的环境问题,比如土地退化、旱涝失调等。

根据当时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国内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候,相关地域覆盖面积达到350多万平方公里,已经达到全国总面积的近38%。

同时,在长江黄河流域,由于中上游地区对土地、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长江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量常年占据全国总流失量的榜首,每年都有多达20亿吨的土壤泥沙被冲进河道,给河流主干道的洪灾埋下了隐患。

另外,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长江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过于严重,对防水治患的影响尤为严重。

在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恢复植被覆盖,缓解水土流失成为当时的最优解。

在21年,随着国内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国际局势恶化,地缘政治的影响更加明显,为了切实保障全国民众的粮食安全,退耕还林逐渐转变成退林还耕。

2.人口结构的需求:禁止超生到鼓励多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人口进入大爆发,但是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国内无法承担过多人口带来的压力,比如医疗、就业、粮食等。

如果不进行调控,任由人口爆炸增长,一方面,会对全国经济发展和建设造成巨大影响,甚至还会拖垮来之不易的发展高速期;另一方面,则会大大压缩每个公民的生存资源,导致社会秩序出现一定的裂痕。

因此,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来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为国家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建设,提供了莫大的助力,极大的降低了人口压力。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的进步,同时,在20年,社会的人口结构也进入了老龄化,老龄化对国家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劳动力减少、经济发展减缓等问题都会慢慢出现。

在有经济实力的基础下,加上老龄化的隐患开始显现,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时代也进入尾声,取而代之的就是二胎政策。

21年和25年是二胎政策的两个节点,也标志着国内正式开始鼓励居民多生,为解决国内的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做出改变。

3.政策风向的改变:没有对错

不管是哪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人口以及工业建设等方面,都会因所处环境和时代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政策和方针去进行应对。

也正是因为如此,各项关键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会出现新的挑战,这个时候,关键政策自然而然也会随之出现变化。

另外,国家的发展可不像各行各业的建设,可以有相关的案例去进行参考和模仿,各国的意识形态、历史环境以及文化信仰的不同,导致国家的发展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我们只能随机应变,根据对应的情况,去制定合适的政策应对。

结语

因此,关键政策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之前的方向有误,相反,这表明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应对现在的新情况,我们应该相信,在相关部门的带领下,历史的成功能够再一次被复制。

今日话题: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从禁止超生到鼓励多生,究竟是谁错了?

0 阅读: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