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是巨额财富的积累,一边是国家战略资产的流失。
李嘉诚出售43个海外港口给美国贝莱德集团,套现228亿美元,股票大涨,个人财富再创新高。

与此同时,舆论的谴责声浪也随之而来,质疑他缺乏民族大义,将关键港口拱手让人,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商人重利与民族责任,在李嘉诚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些港口,包括巴拿马运河的关键枢纽,被其旗下企业长和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交易总额高达228亿美元。
这让长和的股价迅速攀升,李嘉诚的个人财富也再创新高,但与此同时,外界对他的批评声浪也随之而来。

李嘉诚的商业布局向来紧随全球经济风向。
此次出售的港口,大部分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低价收购,经过多年经营后,市场估值已大幅上升。

以当前的高价出售,无疑为长和带来了可观的资本回报。
近年来,李嘉诚家族在房地产市场的布局就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内地与香港,他以低于市场价推出地产项目,加快资金回笼。
2023年,长实集团在香港九龙油塘地区推出新楼盘,售价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被称为“七年来香港市区最具性价比的楼盘”。

市场数据显示,该楼盘的最低单价仅为周边楼盘的七折左右。
尽管采用低价策略,但由于这些项目的地块早年低价购入,开发商仍然能够从中获得可观利润。

这一系列降价销售举措,是李嘉诚家族调整地产投资策略的体现。
面对市场环境变化,他采取了“以价换量”的方式,加速资金回笼。

回顾过往,李嘉诚家族的投资重心逐步向欧洲转移,先后布局基础设施、能源和科技产业。
出售港口资产,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同时也向欧美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为未来的商业拓展铺路。

在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关乎全球贸易命脉的港口资源,其重要性早已超越了普通商业资产的范畴。
当这些战略性港口易手,特别是落入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的贝莱德集团时,外界不禁对其长期影响产生担忧。

参考资料:新民晚报——李嘉诚涉巴拿马运河买卖?外交部:对有关的商业交易不做评论!
在2015年,新华社旗下曾刊文《别让李嘉诚跑了》,随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明确指出资本的本质是逐利。
面对“撤资”一说,李嘉诚曾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他的投资决策纯粹基于商业考量,而非外界揣测的政治意图。

低价买入、高价卖出是投资常态,而不是所谓的“撤退”。
而在英国,他的投资已经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包括电力、天然气、供水、电信及港口运营。

截至目前,他的企业已控制英国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市场、近三成的天然气供应、约七成的电信市场、多个关键港口及广阔的土地资源。
这些基础设施不仅稳定且盈利能力强,成为李嘉诚家族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了他的国际化意图。

香港《大公报》先后刊登了评论文章《莫天真,勿糊涂》和《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严厉批评李嘉诚的行为。
国家港澳办也在同一天转发了《大公报》的评论,传递出鲜明的态度。

这一连串的动作,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不只是对个别企业家的批评,而是对整个商界的提醒和警示。
在全球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企业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发展,也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大是大非面前,企业家应带领企业驶向何方?”
一开篇,不光论述了“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还对李嘉诚的决定提出五个关键问题:

为何如此轻易将重要港口出售给美国资本?
这项交易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政治考量?
企业的“精明”是否考虑到了国家利益?
这样的选择是否会对中国和世界造成潜在影响?
在大是大非面前,企业家该如何抉择?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针对李嘉诚个人,也是对所有企业家提出的拷问。

商业行为的背后,是否真正顾及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这是每一位企业家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伟大企业家的精神风貌。

从近代到现代,一批企业家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在国家积贫积弱之时,张謇兴办实业,希望以经济发展振兴民族;

在战乱时期,马万祺通过商业网络支持抗战,输送物资救治伤员;
在新中国成立后,霍英东、柯麟、柯正平等人不畏艰难,投身国家建设,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曹光彪率先投资内地工厂,不计短期亏损,只为支持国家经济腾飞;
“华人船王”包玉刚更是多次伸出援手,助力中国造船业迈向世界。

这些企业家的选择,才是体现了“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也成为后世企业家的榜样。
4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企业家面对的挑战愈发严峻。
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选择将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紧密相连,他们不仅在市场中寻找突破口,更承担起推动国家产业升级的责任。

华为在技术封锁下,坚持自主研发,攻克核心技术壁垒;大疆、科大讯飞、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依旧不断创新,助力中国科技迈向世界舞台。
这些企业的崛起,既是商业智慧的体现,也源于他们坚定的信念和社会担当。

相比之下,李嘉诚的商业轨迹截然不同,他凭借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高超的资本运作技巧,在全球商界积累了庞大的财富。
然而,他的商业逻辑始终围绕利润最大化展开,而非推动实业发展。

在房地产市场,他采取囤地策略,推高房价,使部分地方政府不得不对其商业行为进行监管。
在全球投资布局中,他选择出售关乎国家战略的关键港口,而将更多资本投向海外。

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言,他的决策更多出于个人利益考量,而缺乏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早年间,《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与其挽留,不如目送。”

这句话或许正是对李嘉诚及其商业帝国最恰当的总结。
企业家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财富的积累,更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一位企业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