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车企利润的狂飙突进,瓜分了行业内约80%的蛋糕,那些还在电气化智能化转型泥潭里挣扎、价格战中“血流成河”的跨国车企,是不是得挠头问一句:这钱,到底该怎么挣?
!
说白了,这年头,汽车市场真是变天了。
以前是洋品牌一统江湖,现在呢?
中国车企强势崛起,长城、吉利、比亚迪,这三家简直“豪横”到不行,用各自的生存法则,硬生生在中国汽车产业里杀出了一条血路,甚至开始反过来“教”外资怎么赚钱了。
先说说比亚迪,这家伙简直把汽车制造变成了“印钞流水线”,恐怖如斯!
2024年,它一口气卖了427万辆车,营收高达7771亿元,净利润更是达到了402.5亿元!
这些数字是个什么概念?
相当于长城和吉利加起来的1.3倍、1.8倍和1.4倍!
这就像学霸考了满分,其他同学还在及格线上挣扎,你说气不气人?
你可能会问,比亚迪凭什么这么牛?
这就得说到王传福这个人,他可不是什么汽车科班出身,而是个电池技术专家。
1995年,他就创立了比亚迪,一开始是做电池的。
凭借着对电池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比亚迪迅速成为全球领先的电池制造商。
比亚迪能有今天的成绩,你品你细品,王传福早期的创业经历,就是比亚迪能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
比亚迪到底有多舍得在研发上下血本?
就拿2024年来说,比亚迪研发投入就高达542亿元,比净利润都还多!
截至2024年末,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研发人员超12万人,位居全球车企第一。
有了技术,才能有底气。
比亚迪才能构筑起技术护城河:e平台3.0、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云辇、易四方、兆瓦闪充……
比亚迪牛就牛在,它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还能通过垂直整合和规模效益来控制成本。
据测算,2024年比亚迪在供应链上单车成本降低了1000元。
有预测认为,今年比亚迪的单车成本还会继续下降近1000元。
你看看,其他车企还在为降价发愁,比亚迪已经开始“疯狂降本”了。
2023年比亚迪的单车均价是15万元,单车净利润8000元,而到了2024年,单车均价降到了14.5万元,单车净利润却涨到了8500元,你说气人不气人?
再来说说吉利,这家伙就像个“双面刀”,玩的是一套“既要又要”的平衡术。
2024年,吉利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销量217.66万辆,同比劲增32%;营收2401.94亿元,同比飙升136%;净利润166.32亿元,同比暴涨213.3%。
吉利怎么做到“既要又要”的?
它一方面像影子般紧贴比亚迪,在新能源赛道贴身肉搏,通过银河、极氪等品牌发起“饱和式攻击”。
吉利还悄悄地成为了燃油车销冠。
去年约129万辆的销量,让吉利在燃油车市场稳如泰山。
吉利的李书福也是个狠人,2010年,他直接“蛇吞象”,花了18亿美元把沃尔沃给收购了。
这在当时简直是震惊世界的大新闻,很多人都觉得吉利是在“作死”。
但现在看来,李书福这步棋走得太妙了。
收购沃尔沃不仅提升了吉利汽车的品牌形象,更使其获得了沃尔沃在技术、管理和研发方面的宝贵经验。
吉利就像个“双刀刺客”,以传统燃油车为盾,新能源车为矛,在白热化的车市杀出一条血路。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让吉利在新能源和燃油车市场都能有所斩获,利润增速远超比亚迪和长城。
最后说说长城,这家伙就像一匹“独孤狼”,不贪群猎,专挑肥羊。
2024年,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净利润为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位居行业第三。
长城汽车的魏建军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在保定,魏建军被誉为“保定车神”,这可不是随便叫叫的。
1990年,他临危受命,接手了濒临倒闭的长城工业公司。
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将长城从一个小型集体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长城汽车能有今天的成绩,也是魏建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长城“不贪群猎,专挑肥羊”的策略,让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得益于坦克等高价值车型销量占比越来越高,长城去年单车净利润高达1.03万元,同比提升0.46万元,超过比亚迪和吉利。
长城海外销量45.41万辆,在整体销量中的占比接近40%。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也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
这些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
另外,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汽车供应链体系,这为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成本优势。
通过垂直整合和规模化生产,中国汽车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从而在市场上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正是由于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完善和成本优势,以及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扶持,才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弯道超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
中国车企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中国车企的强势崛起,外资车企该如何“抄作业”呢?
得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拥抱电动化智能化趋势。
这年头,光靠品牌光环已经不行了,得拿出真本事才行。
要积极拓展中国市场,与中国企业合作共赢。
中国市场这么大,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得学会“抱团取暖”。
外资车企想要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就得放下身段,虚心学习,积极拥抱变化。
时代变了,想要继续躺着赚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了。
中国车企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被重塑。
外资车企要想不被时代抛弃,就得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否则,迎接它们的,可能就只有被市场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