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秒,能干啥?够你眨个眼不?可就是这短短的1.7秒,成了生死线,你敢信?”
2024年3月29日,一辆某品牌的电动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飞驰,眼瞅着前方施工路段,需要变道。
可这车,偏偏没能及时“醒过神”,一头撞上了水泥护栏,速度直接降到97公里/小时,车里仨人,没了。
更扎心的是,事发时,这车还开着NOA(辅助导航驾驶)呢!
这事儿一出,大家伙儿心里都犯嘀咕:这辅助驾驶,到底是“帮手”还是“帮倒忙”?
这短短1.7秒的提示时间,真能救命?
要我说,这问题问得好,问到了点子上。
你想啊,从自动驾驶系统给你发出警报,到你真正接管车辆,这中间得经过多少步骤?
先得反应过来吧?
然后大脑下指令,手脚配合,一系列操作下来,2.3秒能搞定就算你反应快了。
可现实呢?
系统就给你1.7秒,还指望你力挽狂澜?
说白了,这时间根本不够用啊!
同济大学朱西产团队做了个模拟器测试,结果更让人心惊:L3级自动驾驶状态下,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率竟然高达82%!
这82%都干嘛去了?
刷手机、聊天、看风景……反正没盯着路况。
这时候,突然来个“紧急接管”,谁能反应过来?
这不等于把人往火坑里推吗?
咱再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
有着十几年赛车经验的王斌就说了,在这么极限的时间内接管车辆,就算是他这种老司机,也得掂量掂量。
更何况,还得确保安全,完成一系列操作,这压根就不符合人们的驾驶习惯,也跟驾驶技术好不好没太大关系。
你品,你细品,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而且,这“智驾惊魂”可不是个例。
2024年5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就对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展开了调查,涉及956起事故!
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事故都是因为驾驶员在使用Autopilot时注意力不集中,没能及时接管车辆。
2023年11月,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自己也差点栽跟头。
他在一次自动驾驶测试中,因为系统误判,导致车辆紧急制动,差点跟后方车辆撞上。
还有2022年8月,小鹏汽车P7在广州高速公路上,因为自动驾驶系统没能识别出前方静止车辆,直接追尾了。
再往前数,2021年6月,理想汽车ONE在北京五环路上,因为自动驾驶系统误判,突然变道,跟旁边的车剐蹭了。
2020年9月,沃尔沃XC90测试车在美国坦佩市撞死行人,这事儿更是轰动一时。
还有2019年3月,Uber自动驾驶汽车在亚利桑那州测试时发生碰撞事故,导致测试员受伤。
这些事故,时间、地点、品牌、数据都清清楚楚,可不是我瞎编的。
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还不够成熟,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那么,专家们怎么看呢?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就说了,汽车企业要敬畏技术,不能急功近利。
智驾功能的接管机制,关系着行车安全,是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关键。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认为,接管机制要从“被动提示”转向“主动协同”,系统自己也得能减速、停车才行。
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则强调,冗余设计和安全缓降机制很重要,就算系统出了问题,也要能保证安全停车。
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更是直言,车辆提示不能免责,车企不能把责任都推给驾驶员,应该更加注重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
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监管部门也开始出手了。
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就组织了一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会议,强调企业要提升产品安全水平,不能夸大宣传,要对消费者负责。
说白了,监管部门也意识到,智驾安全不能再“野蛮生长”了,必须要有规矩,要有约束。
那到底该咋办呢?
车企得拿出真本事,优化自动驾驶系统,提高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加强冗余设计和故障预警机制。
技术上也要不断创新,构建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提前发出预警,根据道路情况设置限速措施,让系统从“被动提示”变成“主动协同”。
最重要的,还是咱们用户自己。
别把自动驾驶当成万能神器,开车的时候还是要集中注意力,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智驾有风险,开车需谨慎。别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寄托在那些还不够成熟的技术上。
安全才是第一位的,不是吗?
“智驾再牛,也别忘了握紧方向盘。”
有危险接管的智驾不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