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抹黑温铁军遭司马南怒斥,“联想二人组”终反目,你支持谁?

区块科技 2023-02-17 22:22:29

张捷和司马南

作为在“联想”事件中精诚合作的二人组,司马南和张捷两人也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和热度,双双从二线网络红人一跃成为“顶流”,各自也拥有了大量的追随者,司马南全网粉丝超过3000万,张捷的粉丝也突破1000万。

张捷攻击温铁军教授

但是在温铁军教授的问题上,司马南和张捷两人却可以说是分道扬镳。张捷频繁多次在各种场合对温铁军教授进行抹黑和攻击,相反司马南则对温铁军教授十分赞赏,多次在视频中对于温铁军教授的学识和观点进行了赞扬。

司马南力挺温铁军教授

因此对于张捷等人对于温铁军教授的抹黑和攻击,司马南终于也不再忍耐,直斥:“全村的狗都在叫啊,笑眯眯的三农学者温铁军教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撕咬”。

司马南怒斥张捷“”“狗在叫”

司马南这次没有力挺昔日共同攻击联想的老搭档张捷,反而选择支持温铁军教授,这也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之外。那么张捷和温铁军教授之间,究竟谁是谁非?

温铁军教授论文引用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张捷和温铁军究竟谁更了解农村,谁更有学识?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们两个的论文引用量。什么是论文引用量?就是其他人写论文时引用其论文观点作为论据并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就会增加引用量。对比温铁军教授和张捷的论文引用量就可以看到两者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温铁军教授的论文有大量的引用,这也证明学术界对于其的认可;而张捷不仅论文少得可怜,仅有的几篇“水文”其引用量基本是0或者可怜的个位数,根本的原因就是张捷的论文基本上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也没有人对其进行引用。

张捷和温铁军教授著作对比

再看看张捷和温铁军教授的著作内容,张捷是《信用战》、《房势》、《拼娃》等等,而温铁军教授则全部是农业领域的专业著作。说实话,张捷就没有和温铁军教授进行对比的资格。从著作对比上来看,张捷的所有著作实际上都是“口水文”。什么叫“口水文”?就是基本上都是在写自己的想法,并没有数据支持也没有形成理论,实际上都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鸡汤内容,这也和张捷如今做的自媒体内容大致相似。相反温铁军教授则是一直专注于农业领域,并没有涉及其他不相关的领域。

张捷关于猪肉内容

再看看张捷对温铁军教授的批判,我们逐一分析。

第一是中国猪肉消费量的争论。温铁军教授基于实际的调查认为年出栏7亿头猪存在过剩的问题,而张捷则以“7亿头猪,人均半头,一年50公斤100斤,出头率大约75%,到每一天平均,人均一天二两猪肉”为由攻击温铁军教授,并称“这些数据他应当都知道,所以就知道三农专家有多恶!”

是不是张捷的粉丝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张捷没有去进行过实际调研,也没有真实地研究过收入水平,所以想当然地用平均数来进行计算。更悲哀的则是张捷的粉丝缺乏分辨的能力,甚至认为这样计算很有道理。

我们可以看看国家统计局的正式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18.2千克,较上年减少2.1千克;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为19千克,较上年减少1.3千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为17.1千克,较上年减少3.1千克。

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到,温铁军教授关于年出栏7亿头猪过剩是正确的,如果继续增加存在着供应过剩的风险。由此也可以看出张捷的危害——如果按照他的平均计算法来安排生产,那无疑将是巨大的灾难。

张捷捏造攻击温铁军教授

第二是张捷给温铁军教授扣上的“福特基金资助”的帽子。那么真相是什么?

真实情况

可以看到张捷在断章取义上发挥得炉火纯青,明明是一个正规的合作方案,张捷却故意扭曲和歪解成温铁军教授以个人身份参与。这些报道其实都是公开的报道内容,只要有基本的分辨能力就可以去查找原文进行对应,但可惜的是张捷的粉丝却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接受了张捷故意扭曲过的内容,并以此对温铁军教授开始了大规模的网暴。

张捷恶意曲解温铁军教授东亚农业

第三是温铁军介绍东亚农业模式,并对日本的农协模式表达了赞许,于是又引起了张捷的攻击,并给温铁军教授扣上了“精日的帽子”。但事实上这篇名为《不要忘本-温铁军谈三农》的内容中,温铁军教授明确提出了“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农业生产多采用农业补贴,但这种方式在中国不适用,日本农民只有558万,而中国有8亿”,表明农协模式不能适用于国内,这何谈“精日”?

温铁军教授只是介绍了其他国家的农业模式,并对这种模式在平衡物价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可以借鉴其中的有益部分,同时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不能照搬这种模式。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研究和讨论?但张捷却抓住其中的一点不放,再次以“上纲上线”的方式对温铁军教授予以批判,这种做法实在难以令人认同。

张捷恶意曲解温铁军教授三农模式

第四则是温铁军教授提出的“三农模式”和张捷坚持的“农垦模式”之争。这次张捷又给温铁军教授扣上了“资本”的帽子。实际上温铁军教授支持的“三农模式”是农业农村农民,同时温铁军教授也从来没有反对过“农垦模式”。相反是张捷自己给温铁军教授扣上了一个反对“农垦模式”的帽子。

同时在张捷对于“农垦模式”描述中也可以看到他对于农业问题的不专业。张捷的提议是由“国家资本”进入农村来完成“农垦模式”,这无疑是一种想当然的结论。农村地理位置横跨多个纬度,包含多种地形地貌,由于农业生产链的复杂性,存在多种多样的种植模式。由于客观条件的复杂性,由“国家资本”推动“农垦模式”无异于天方夜谭。

全部指望“国家资本”来完成,那么生产端如何分配,运输端如何分配,销售端如何分配,如何定义商业模式?张捷所谓的通过“国家资本”实现“农垦模式”,根本就是没有经过实际考察和客观核实,仅仅凭借拍脑袋就拿出的提案,根本不具有可行性。相反温铁军教授提出的政府成立农业基金进行投资和孵化,同时适当引入资本,各个区域因地制宜无疑是更为可行的方案。

张捷

所以事实已经很清楚,温铁军教授才是真正对三农问题有过深入了解,并且进行过研究的人员,而张捷不过是从表面上有所认识,然后靠着从漏洞着手对温铁军教授进行批判,甚至由于张捷本人学识水平的有限,不得不采取扣帽子的方式,指责温铁军教授背后是“福特基金资助”,接受了“NGO组织”的支持,这种对人不对事,试图通过进行人身攻击来否定温铁军教授观点的手段可以说十分下作。

张捷履历

要说到背后的团队,张捷才是真正有团队的那个。号称“一门三院士”的张捷,实际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最终实际上都一事无成,这可以从他的履历上看出来。在高能物理院呆了仅仅半年之后,竟然立刻成为了董事、总工程师,这种任命过程也体现了其“一门三院士”的强大背景;其后又先后担任系统分析师、总经理,然后又跨界成为律师,然后又再次担任多家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不久后又进入传媒界。说得好听可以说多栖发展,说得不好听那就是一事无成。

张捷此前还攻击马云等人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够关注一个专业方向就是难得的人才,而张捷呢?先是通过包括《阿里是一家包装很好的日本公司》等内容对阿里和马云发起攻击;然后又开始跟随司马南批判联想,一个联想问题出了整整七十二期视频;随后又开始攻击西医体系,更是发出了“西医双盲不科学不人道,背后有巨大阴谋”的暴论;然后又进入房地产领域,痛斥房产税的危害,并大肆鼓吹房价继续上涨;最后又开始在三农领域碰瓷温铁军教授,指责温教授不如自己“专业”。

温铁军教授

而温教授呢?温教授只关注三农领域,发布的内容也仅仅是关乎农民和农业的问题。两相对比之下,究竟谁更了解三农已经不言而喻。实际上张捷看起来什么都能聊几句,什么都了解,但实际上就是浮于表面的外行水平,一旦碰到真专家就全露馅了。否则如此“全才”为何一直一事无成,最终在自媒体领域开始发光发热?这岂不是暴殄天物吗?

张捷背后的团队

张捷的成功,一方面有自己“一门三院士”的背景加成,同时背后饶谨团队所提供的支持也功不可没,也正是在这个团队的支持下,张捷才可以获得如此快的粉丝增长速度,以至于成为如今的互联网“大V”。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种好像“懂王”一样什么都懂的互联网“大V”真的好吗?

张捷粉丝受到蛊惑攻击温铁军教授

在“懂王”的光环之下,张捷全网粉丝数也超过了1000万人,这些人也成为他网暴温铁军教授的帮凶。这些粉丝甚至连三农问题是什么都不了解,就纷纷开始“张捷教授说得对”、“支持张教授”,群情激愤好像演戏一样。

司马南

如今司马南斥责张捷“犬吠”也不知道究竟是真的“翻脸”,还是背后饶谨团队安排的一场“戏”,只是为了掀起更大的争论,吸引更多的流量和热度,从而继续赚得盆满钵满。其实从饶谨团队另一个名人物李肃爆料的内容可以看到,饶谨团队的真实目的就是通过炒作来获取流量,最终转化成收益。

李肃揭露张捷、司马南如何获取流量

李肃揭露张捷、司马南收入

那么饶谨团队的收益有多高呢?李肃曾经爆料司马南的收入是他的10倍,李肃作为一个大V收入已经十分可观,而司马南还在他的十倍之上,由此可以见司马南、张捷以及饶谨等人的收入究竟有多高了。

这也是温铁军教授和张捷最大的区别,温铁军教授将做自媒体的全部收入全部捐献出去做慈善,而张捷呢?背靠饶谨团队的张捷在自媒体领域赚了多少钱?他将这些自媒体的收入捐出去过一分钱吗?

司马南

一切终归都是生意,如今司马南怒斥张捷“犬吠”吸引了一大波流量,异日两人和好又能再次吸引一波流量,无论如何饶谨团队都是不亏的。只能说“饭圈”、“粉圈”这一套,真的被他们玩明白了。

1 阅读:66

区块科技

简介:分享新奇好玩的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