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给亲子关系松绑的第一步

麓屿心言 2025-04-22 18:52:26

养儿育女,多少心力,都耗在与那个“不听话”的小人儿周旋上。

心里描摹着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乖巧、自律、一点就通。可现实总给我们“惊喜”,磨蹭、顶嘴、沉迷在我们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里…那一刻,血压升高,耐心告急,“你怎么就不能…”的念头,几乎脱口而出。

我们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但这颗急切的心,有时却让我们忘了,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先“看见”那个真实的孩子。

01 心里的那把尺子,量不出孩子的全世界

“别人家的孩子都会了,你怎么还不会?”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将来可怎么办?” “能不能像个大人一样,懂点事?”

这些话,像不像我们心里的小鼓,总在不合时宜地敲打?我们太容易用“应该怎样”的尺子,去衡量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小生命。

接受孩子当下的样子,真的很难。尤其当他慢吞吞,当他笨拙,当他不符合我们的期待和想象时。

难,或许因为我们太累,渴望一切顺遂;或许因为我们害怕,怕孩子落后于人;或许,更深层的是,我们对自己内心那个“不够好”的部分,也缺乏足够的宽容。

那份坦然的接受,是风雨过后,心湖重归平静的第一圈涟漪。

02 看见,是这世上最昂贵的温柔

有人问,难道孩子犯错了,闯祸了,也一味接受吗?

当然不是。“接受”,不是对错误行为的纵容或赞许。它是尝试先放下评判的冲动,去看见行为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看见他的年龄局限,看见他的情绪起伏,看见他那一刻未被满足的需求或难以言说的挣扎。

好比孩子一次次把饭菜洒在桌上。接受,不是说“洒得好!”,而是先看见那个可能还在练习抓握、协调能力尚在发展的小手,看见他对食物的好奇探索,看见他并非“故意捣乱”。

先共情他的处境,再处理眼前的“残局”。

这份不带条件的看见,像阳光一样,能融化孩子心里的冰。它无声地传递着:“就算你做得不够好,我依然爱你,试着懂你。”

接纳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那个行为背后,独一无二的小小灵魂。

03 心若不通,道理便如过耳秋风

为什么我们说了那么多“为你好”的道理,孩子却常常左耳进右耳出?

很多时候,问题不在道理,而在心意。当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纳时,他的心门是关着的。就像我们自己感到委屈或被指责时,也很难听进劝告一样。

试着先“看见”并承认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搭好的积木倒了。”“没拿到想要的玩具,让你觉得特别失望,对吗?”

当情绪被温柔地“接住”,那份对抗的能量就会慢慢消散。

心顺了,气平了,耳朵才可能真正打开。这时候,我们再谈规则,讲道理,商量解决办法,引导的力量才能真正抵达。

理解是桥,引导是路,桥通了,路才好走。

04 最好的园丁,从不强求花开成他想要的颜色

那么,该如何“引导”?

它绝不是要把孩子硬掰成我们期望的模样。它更像是园丁照料花草,了解它的习性,顺应它的天时,给予恰当的阳光、水分和支撑,剪去冗余的枝叶,而不是试图让一株兰花,开出牡丹的富贵。

引导,是温和而坚定地设立界限(“玩具可以玩,但不能用来扔人”);是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解释“为什么”(“我们按顺序滑滑梯,这样每个人都不会撞到,更安全”);是提供有限而真实的选择(“你想先刷牙还是先换睡衣?”);是鼓励孩子一起思考(“水洒了,我们用什么把它擦干呢?”);更是身体力行,做给他看。

它尊重每个孩子内在的生命力,相信他们都有向上的渴望。

我们不是雕塑家,是那个提灯引路,静待花开的人。

05 生活不是彩排,平衡总在摇摆中找寻

道理都懂,可日子还得一天天过。

“接受”和“引导”的平衡点,到底在哪?完全接受,会不会无法无天?处处引导,会不会压力山大?

这大概是育儿中最难拿捏的分寸。

或许根本没有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它更像是在跳一支探戈,时而靠近,时而拉开,时而引领,时而跟随。这舞步,取决于孩子的状态,取决于当下的情境,也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情绪和智慧。

有时候,我们也会累,会烦躁,会偶尔失控,会找不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没关系。允许自己不完美,就像我们努力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一样。

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在下一次,再下一次,继续尝试,继续调整。

那根弦,松了不成曲,紧了易断,全凭指尖的爱与觉察。

所以,亲爱的爸妈们,

“接受”与“引导”,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相互交融的育儿双翼。

先用全然的看见和理解,“拥抱”那个真实的孩子,连同他的优点和缺点,笑容和眼泪;

然后,带着这份看见赋予的耐心与智慧,像个温暖的伙伴,“陪伴”他学习规则,认识世界,一步步走向独立与自信。

这趟旅程,道阻且长,却也风光无限。

看见孩子,如同看见初生的朝阳,有光,有暖,也有成长的万千可能。而我们在陪伴中与孩子已经温柔同行。

0 阅读:11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