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拍板让一位中央委员领导四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奇效

陈思在远航聊 2025-04-21 15:59:45

毛主席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分裂的困境,建立新中国,除了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识人用人。正如邓小平评价的那样:“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久。”

抗日战争结束后,我们党在东北地区的战略部署,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善于识人用人的卓越才能。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画上了句号。

当时,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把夺取东北作为首要任务。不过,国民党部队离东北太远,短时间内没法调动过去。为了争取时间,蒋介石开始玩起了和谈的把戏,启动了重庆谈判。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好让美军用飞机和船舰帮他把大批军队从海上和空中快速运到东北。

东北这块地方,大家都晓得,土地肥得很,地方大得没边儿,啥好东西都有,路也四通八达,位置关键得很。

我党对东北地区格外重视,早就将其视为战略要地。抗战胜利前,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主席就明确指出:"从党和中国革命的长远发展来看,东北具有特殊重要性。即便我们失去所有现有根据地,只要掌握东北,就能为中国革命打下坚实的根基。"

谁掌控了东北,谁就能掌握全局。正因如此,东北成为了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

国民党刚进东北时,派去了一批官员。这些人忙着捞取金银财宝、豪车豪宅,还霸占美色,同时故意把本地人排挤在权力圈外,想独吞所有利益。他们这种胡作非为的做法,让老百姓恨得牙痒痒,怨声载道。

1945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设立了中央局,由彭真担任负责人。同时,从华北和华中地区选拔了足够管理100多个团的干部,并派遣了11万人的部队进驻东北。

当时在延安负责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和正在重庆参与国共谈判的毛主席,一起拍板决定派彭真去东北主持大局。

彭真深得毛主席与刘少奇的赏识。

在抗日战争期间,彭真担任中共晋察冀分局的书记,成为晋察冀根据地创始人聂荣臻的领导。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被誉为模范根据地,彭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战略区管理经验。

在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前,为确保中央工作不受突发事件影响,特别增补彭真和陈云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他们的地位仅次于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任弼时这五位核心领导人,在党内领导层中位列前七。

毛主席为了增强东北地区的军事指挥能力,把原本准备调任山东军区司令的林彪改派到了东北。

1945年10月16日,中央给彭真发了电报,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已经安排林彪火速赶往沈阳,协助你指挥战斗。

1945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建的军事领导机构——东北人民自治军设立了总指挥部,林彪被任命为最高指挥官,彭真和罗荣桓则分别担任第一政委和第二政委的职务。

罗荣桓抵达东北的日子,比林彪要迟上几日。

彭真身兼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还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而林彪当时只是党"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毛主席在发给彭真的电报里明确表示:林彪协助彭真指挥战斗。

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彭真担任最高领导职务,林彪则作为他的副手协助工作。

咱们在东北的队伍,情况相当困难。战士们来自各地,队伍编号乱七八糟,指挥起来不顺手。装备也跟不上,三个人才能分到一把枪。更麻烦的是,老百姓也不太支持我们。早先到东北的三师师长黄克诚就跟林彪反映过:队伍现在面临"七没有"——没有地方党组织、没有群众组织、没有政权、没有后方支援、没有粮食、没有经费、连鞋袜衣服都没有。这些困难严重影响了战士们的士气。

11月上旬,国民党精锐部队第13军和52军,在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发动进攻。这支七万人的队伍装备精良,迅速占领了山海关、绥中、兴城、锦西、葫芦岛和锦州等重要地区。

1946年春天,杜聿明手下的国民党部队在东北地区进一步扩充,新增了新1军、新6军、第71军、第60军和第93军,总人数超过20万,这给我方部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关于在东北地区如何应对敌人、为我方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彭真和林彪两人有着不同的想法。

彭真觉得,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在东北地区行不通了。他不同意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而是主张集中力量夺取大城市,控制重要的交通线路。他还希望能与国民党共同分割东北的地盘。

林彪觉得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至今仍然管用,咱们的军队不应该死守大城市,而是要做好和国民党全面开战的准备。他主张把部队转移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发动老百姓,建立稳固的农村根据地。就像毛主席常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先保住自己,才能最终打败敌人,赢得胜利。

彭真和林彪这两位军政领导之间出现了争执,双方争论不休,最终将问题闹到了中央去解决。

毛主席再次展现了他非凡的洞察力,他赞同林彪的战略是正确的。

1946年6月16日,毛主席亲自拍板,决定对东北局进行改组。林彪被任命为东北局书记,同时兼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和政委,彭真则降为副书记和副政委。同时,陈云、高岗、罗荣桓也被提升为副书记兼副政委。这五人共同组成了东北局常委会,林彪是核心人物。

当时林彪虽然只是中央委员,却担任了东北局的主要领导职务。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手下担任副职的三位同志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们分别是陈云、彭真和高岗。

当时还有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在东北工作,担任合江省的省委书记,他也在林彪的领导下任职。

林彪接手后,局面并不轻松,接连吃了几场败仗,不得不屡次后撤,因此有人嘲笑他是“只会撤退的将军”。

林彪对此信心十足,他向大家解释道:“很多人觉得我撤退太快,放弃的地方太多。可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快,放弃的还不够多。眼下敌强我弱,敌人兵力分散,我们却集中一处,这样硬拼怎么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散敌人的力量。把城市一个个让给他们,甩掉我们的负担,让敌人背上这些累赘。等敌人被拖垮,力量分散了,我们的胜算就来了。”

方向选对了,成功自然会来。

虽然林彪当时处境不佳,毛主席却依然对他充满信任。

毛主席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搞革命得有个稳固的基地,就像人得有个能坐的地方。要是没地方坐,人就不能休息。总在走啊站啊,肯定撑不了多久。腿走累了、站麻了,最后就会撑不住倒下。

林彪对毛主席的看法深表赞同,他指挥的东北局特别注重在东北农村建立革命基地,派遣了超过两万名党员和干部深入乡村,动员群众,引导贫苦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这大大激发了东北的革命热情。为了维护这些革命成果,许多年轻人踊跃加入军队。

虽然大量农民加入军队让士兵数量变多了,可是这些人普遍缺乏训练,导致部队实际作战能力并没有增强。更糟的是,在打仗最要紧的时候,这些人还可能会临阵脱逃或者叛变投敌。

东北局发电报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询问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难题。

毛主席回应道,罗荣桓一定能想出主意。

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和东北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他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组建二线兵团。

二线兵团就是前线部队的后备力量。罗荣桓安排那些刚参军的农村青年先进入二线兵团,不让他们马上上战场。由前线部队派出经验丰富的老兵,负责训练这些新兵,教他们打枪、行军、遵守纪律等各种技能。等新兵们练得差不多了,再找机会把他们调到前线部队去。

罗荣桓的这个策略非常有效。通过组建二线兵团,共招募了大约150个团,总兵力超过42万人。这些部队在后来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0 阅读:44

陈思在远航聊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