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果树间作豆类,固氮保水又增收,实现立体农业

楚卓航瑞说事呀 2025-04-09 09:33:38

**山地果树间作豆类:立体农业的智慧实践**

在那广袤的山地之上,果树成林,本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农业生产景象。传统的山地果树种植却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一、提出问题

山地果树种植,往往存在着土壤肥力难以持续保持的困扰。许多果农都有这样的经历,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产量和果实品质都开始逐渐下降。就拿苹果园来说,据调查显示,在单一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每年会以0.5% - 1%的速度递减。这意味着土壤变得贫瘠,果树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应。山地的保水能力较差,一场大雨过后,大量的雨水冲刷着山地,带走土壤中的养分,造成水土流失。在一些山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每逢雨季,土壤流失量可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每公顷。而且,单一的果树种植收益相对单一,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果农的收入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某地区曾经大面积种植梨树,当市场上梨的价格暴跌时,果农们辛苦一年的劳作几乎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二、分析问题

1. 土壤肥力方面

- 果树生长需要多种养分,如氮、磷、钾以及各种微量元素。传统的施肥方式虽然能补充一定的养分,但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微生物群落遭到破坏。而豆类植物具有独特的固氮作用。豆类植物的根系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态氮。据研究,每公顷大豆每年可固氮75 - 150千克。如果将豆类与果树间作,豆类固定的氮素就可以直接供给果树利用。在一些果园边缘种植大豆,大豆收获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根茬含有丰富的氮素,能改善土壤肥力。

- 豆类植物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还能分泌一些有机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与果树根系较深不同,豆类植物的根系相对较浅,它们可以在果树根系难以触及的浅层土壤中发挥作用,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

2. 保水方面

- 果树的树冠较大,对雨水的截留能力有限。而豆类植物植株相对较矮,枝叶较为密集。当雨水落下时,豆类植物可以减缓雨水的流速,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土壤。苜蓿这种常见的豆类植物,其植被覆盖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够使地表径流减少60% - 80%。豆类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盘根错节,能够像一张大网一样固着土壤,防止土壤被雨水冲走。

3. 收益方面

- 单一的果树种植受市场波动影响大。以柑橘为例,如果某一地区柑橘种植面积过大,市场上柑橘供过于求,价格就会大幅下跌。而间作豆类后,豆类作物可以收获出售,增加了额外的收入来源。比如,在果园间作花生,花生的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而且花生的收获期与果树有所不同,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获得收益,分散了市场风险。

三、解决问题

1. 科学规划间作模式

- 根据果树的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豆类作物。对于幼龄果树,可以选择一些生长较快、对光照要求不是特别高的豆类,如绿豆。绿豆的生长周期较短,一般在60 - 70天左右,它不会与幼龄果树争夺过多的阳光和养分。而对于成年果树,可以选择大豆、豇豆等。在苹果园里,当苹果树已经长到一定高度,树冠开始郁闭时,在果树行间种植大豆是非常合适的。大豆的耐阴性较好,能够在苹果树的遮荫下正常生长。

- 合理安排间作的密度。不能因为追求豆类作物的产量而过度密植,影响果树的生长。一般来说,在果树行间种植豆类作物时,豆类作物的株距可以保持在30 - 50厘米左右,行距根据果树的行距而定,要保证果树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在梨园里,如果梨树的株行距是3米×4米,那么豆类作物可以沿着梨树的行间种植,每行豆类作物的株数控制在30 - 40株左右。

2. 土壤管理配合

- 在间作系统中,要注重土壤肥力的综合管理。除了依靠豆类植物的固氮作用外,还需要定期补充一些其他养分。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在果树和豆类生长的关键时期,适量施用磷钾肥。对于一些酸性土壤的果园,可以施用石灰来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要定期进行土壤翻耕,但是翻耕时要注意保护豆类植物的根系。比如,在秋季收获豆类作物后,可以进行浅耕,将豆类作物的残茬翻入土壤中,深度控制在10 - 15厘米左右,这样既能使残茬尽快分解,又不会破坏果树较深的根系。

3. 病虫害防治协同

- 果树和豆类作物可能会面临不同的病虫害,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病虫害或者病虫害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蚜虫既会危害果树,也会危害豆类作物。在间作系统中,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释放瓢虫等天敌昆虫来控制蚜虫的数量。对于一些土传病害,如根腐病,可以通过轮作豆类作物与果树来减轻病害的发生。如果发现果树根部有根腐病的症状,可以在下一季将豆类作物种植在病株周围,豆类植物根系分泌的一些物质可能对根腐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收益提升策略

- 拓展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农产品市场销售外,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将果园间作的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将果园里间作的特色豆类产品,如有机黑豆、花生的照片和介绍放在电商平台上,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可以开展观光农业,将果园打造成一个集采摘、休闲、科普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在果园里体验采摘水果和豆类的乐趣,了解果树间作豆类的立体农业知识。这样不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山地果树间作豆类这种立体农业模式下,我们看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希望。它不僅仅是一种种植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农业生产风险的有效应对。通过科学规划、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协同以及收益提升策略等多方面的努力,山地果树间作豆类能够实现土壤肥力的可持续保持、良好的保水效果以及果农收入的稳定增长。

从长远来看,这种立体农业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果树与豆类作物之间更精准的共生关系。研究如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提高豆类植物的固氮效率,使其更好地为果树提供养分。在市场方面,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果园间作豆类产品更容易满足这一市场需求,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立体农业案例。比如,在欧洲的一些山区果园,他们采用果树与三叶草间作的方式,三叶草不僅起到了固氮保水的作用,还为当地的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促进了养蜂业的发展。这种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山地果树间作豆类这种立体农业模式,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果农增收的新大门。它让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农业生产画卷。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果农认识到这种模式的优势,积极推广和应用,让山地果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