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军为何要在归还的印度军车上全部注满汽油?事后才知高明

秘密花园入口 2025-03-11 20:57:15

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说:“我当兵打仗33年,这样取得的胜利,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张国华说的胜利,其实就是指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归还印度军车的事件。实际上,早在战争开始前,毛泽东就询问过张国华,是否能打赢这场战争,有没有信心?张国华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经验非常丰富,因此对与印度的较量,他当然非常有信心,表示绝对没有问题。战争打响后,中国确实取得骄傲的成绩,我军大获全胜。按照一般的思维,我军取得全胜后,会扩大战果,给予印度痛击。但是我国并没有采取这种方式,反而战争结束后,我军无条件归还印度俘虏和缴获的印度物资。令人惊讶的是,我军在归还缴获的印度军车时,将印度军车全部注满汽油,重新翻新一遍再归还。这一番动作,不免让人感到疑惑。按理说,印度是战败方,我军主动归还物资已经实属不易,为何还要帮助印度军车注满汽油呢?这还要从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起源开始说起。中国和印度的边境冲突,其实历史渊源颇深。早在我国辛亥革命爆发时期,由于西藏地处偏僻,政府管理就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英国看到这一局面,认为这是进行向外扩张的绝佳机会,于是他们联合印度派来队伍,向当地居民进行讨伐,企图用武力镇压加上金钱诱惑与他们签订所谓的契约。

同时他们一边暗中派来探险队,伪装成僧人或者商人来到西藏边境地区,进行偷偷测量,侦察活动,为彻底侵占西藏地区做准备。两年后,英国侵略者趁着辛亥革命爆发的机会,策划三方会议,企图割裂我国西藏地区,划入他们的殖民地。幸好我国政府代表坚持拒绝在条约上签字,才让殖民者的阴谋破产。虽然他们的计划失败,但是英国并没有放弃。他们背着中国政府代表,偷偷联系,签订所谓的条约,划分麦克马洪线。中国政府得知后,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但是即使中国政府不承认,这条分割线还是留下祸根。1959年3月,印度方面致信周总理,借麦克马洪线为由,提出对中国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具有领土主权。印度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拒绝。印度被拒后,坚持不死心,肆无忌惮开始前进,先后占领米林县朗久,塔马墩地区。中国政府本着和平原则,一开始对印度的跨境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相处付出努力。9月,针对印度的行为,周总理作出答复,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麦克马洪线,双方应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边境问题,并要求印度撤出中国边境,恢复双方的和平。针对周总理的提议,印度政府也给予回信,坚持要占据领土。就这样,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回信,交涉,始终无法彻底解决争论。最终周总理提议,双方总理进行和平会谈,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可在会谈中,印度方面依旧坚持已见,不肯退步,双方由此进入僵持阶段。此后几个月内,中国政府坚持和平会谈,试图用和平友好方式解决冲突,可印度方面坚持以麦克马洪线为由,企图占领中国领土,不肯退步,致使双方和平会谈无果。后中国为了表明和谈诚意,主动撤退巡逻部队。但是骄傲自大的印度政府,将中国的主动撤退认为是害怕,更加肆无忌惮实行前进政策,蚕食我国领土。特别是10月的空喀山口事件,印度军队先是派遣三人非法从空喀山口越境,接着又派来60多名战士公然围攻我军,双方各有伤亡。

甚至到月底,印度已经在我国境内建立多个侵略哨点和新哨所,打伤我军多个边防战士。同时印度军队在西边边境,不断进攻我国巡逻军队,伏击我国运输成员,进攻我国哨所。不仅如此,他们连防空也没有放过,多次派出飞机骚扰我国领空。这一系列过分的举动,让中国政府忍无可忍。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发言:“多年来,我国一直想谋求和平方式处理,印度一直不干,反而一直出击,简直欺人太甚。既然非打不可,我们便奉陪......”接着毛泽东对比两国的军事实力,分析如今的局势,我国是否能打赢这场战争。他问张国华:“听说印军还是有些战斗力的,我们能不能打赢?”张国华自信地回答:“当然打得赢,请放心,我们打得赢。”听到张国华的回答,毛泽东稍稍放心,深刻表明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打不打得赢,西藏都是中国的。随后大家又对当今的局势进行分析,千万不能轻视对手,一定要精心布置,打赢这一仗。1962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对印自卫反击战浩浩荡荡拉开序幕。第一阶段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从20日持续到28日,主要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当时印度军队在此地布置大约22000人的兵力,该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号称打遍欧亚军队。不管实力如何,军队的名头确实响亮。而我国部队主要以西藏四个多团的兵力为主,首先粉碎印度军队的进攻,再从多个方面歼灭印度援军。首先打响的第一战便是克朗节地区的反击战。克朗节位于西藏以南地区,山峰高度高达1500米以上,森林密布,气候非常恶劣。战斗打响,印军采取正面进攻策略,企图一举消灭我军。针对印军的策略,我军很容易看出其弱点,立即集结兵力,采取从两侧出发,侧后迂回,分割包围的战术,实施反击。历经一番恶战,就在战斗开始当天,我军就取得胜利,成功歼灭大部分印军。后军队在中央的指挥下,乘胜追击,向棒山口,达旺一带进攻,取得战斗胜利,成功占据达旺。到此为止,我军第一次战役大获全胜,极大鼓舞士气,并且否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同时在昌都,山南地区的反击作战,很快也取得胜利。从这两条战线的战斗过程来看,我军能较快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印军过于自信,不注重战略,公然暴露弱点。而我国精心研究印军作战,精心布局,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就拿军队布置来说,印军部队大部分以正面大范围进攻为主,将正面战线拉长,据点分散。显然这种军队布置,极易暴露侧面弱点,不利于部队整体实力发挥。而我军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采取迂回包围,拔点攻坚的作战方式,大范围进攻印军,很快取得战斗胜利。二是双方军队的战士素质。我国战士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长期的战争经验早已将我国战士锻炼成钢铁战士,不怕牺牲,不畏惧对手。并且我军战士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哪怕我军战士身体受伤,依旧用双腿堵住印军堡垒的射孔,争取战斗胜利。红山头是印军重要据点,位置极为重要。印军为了守住据点,在此精心构筑16个地堡,5个地下工事,组成双重火力阵地,火力非常猛烈。面对如此局势,我军也没有就此退缩,直接采取炮轰方式,破坏印军工事,再从侧后两个方位展开进攻。一个方位在正面假装进攻,一个方位从侧后直冲主峰,配合炸药包,爆破筒等武器向印军展开进攻。在如此双重进攻配合下,我军很快取得红山头战斗的胜利。至于加勒万河谷和河尾滩地区,我军的进攻也所向披靡。当时由于加勒万河谷地区谷深沟窄,山高陡峭,悬崖不便,印军还派来直升机运输物资,在这里修筑工事、地堡,想守住此地。可他们没想到,我军长期驻守此地,早已对此地地形了如指掌。中国军队首先利用黑夜秘密接近据点,再实施炮轰,接着从不同方位展开进攻,向前推进。在重重进攻下,加勒万河谷附近地区也重回我军掌控。后面陆续几天,我军依旧所向披靡,陆续大量拔除印军驻点,获得大范围胜利。其中中国军队转战巴里加斯的过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由于事发突然,我国军队紧急接到命令,不顾连续几天作战的疲劳,坚持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转战行军1400里。这1400里的过程中,我军战士遇上冰冷的河水,也只能徒步强忍寒冷走过。

而遇上冰河,为了安全考虑,工兵部队便在冰河上架起桥梁,保证部队继续前进。施工过程中,工兵战士们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抓起冰雪,啃干粮充饥,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幸好我军战士依靠坚强的毅力,挺过恶劣的气候,打赢战斗。28日,第一阶段战斗结束。总的来说,我军共转战千余里,拔除37个印军据点,收复我国部分领土,有效歼灭敌军,取得大范围胜利,占据有利形势。但我国依旧本着和平共处的原则,再次向印度提出和平解决的建议,希望印度方面予以考虑。可惜印度政府虽然失败,但是依旧不死心,毅然拒绝我国善意提出的建议,反而加紧下一步作战准备。不仅如此,印度还向美国等国家请求支援,从各地调来部队集结在边境,运来武器,决心要与我军再较量一番。到1962年11月,印度在边境位置,增加2个师部和9个旅的兵力,还有炮兵,各种武器。令人疑惑的是,印度军队的布局,他们在东段和西段地区,布置大范围的防线,企图阻击我军。但在我们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做法。因为防线拉得过长,而部队兵力又有限,这就意味着印度需要分散部队,分别驻守防线各个部分。如此一来,防线上每个部分的防守将变得非常薄弱,显然有利于我军的进攻。不过当时的印度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反而对于打败我军信心满满,再次主动向我军发动进攻。这次印度的主动进攻,意味着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的开始。第二阶段的作战,我军依旧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战方式进行战斗。邦迪拉地区反击战时,印度军队又摆出一条长长的军队攻势,企图大范围阻击我军。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作战方式早已被我军指挥员所熟知。当时我军优秀指挥员刘伯承观察印度军队布置特点,就已总结出印度攻势的特点。印度的前头布置重武器装备,尾巴稍稍放松,中间腹部部队极为放松。

根据这一特点,我军做出指示,以2个多团的兵力正面攻击印军头部,再以3个多团的兵力攻打两侧,背部,中间的印军,最后以2个多团的兵力迂回包围,直接切断印军部队的尾部。最终各个方位形成一种包抄之势,全力歼灭印军。很显然,我军高超灵活的作战策略取得战斗胜利,成功夺回邦迪拉地区。瓦弄地区反击战时,我军则打得有些艰难。因为瓦弄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面,山高林密,海拔高,并且河流交错,水流迅猛,断崖峭壁,易守难攻。于是印军依靠险峻的地势,不断向我军发起进攻。面对如此恶劣局势,我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依靠灵活的作战方式,打乱印军的布置,逼得印军不得不仓皇退去。其中我军战士的优秀表现,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第二个“活着的黄继光”的出现。当时我军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成功破坏印军的第一个堡垒群。可是当我军周天喜率领战士进攻印军第二个堡垒群时,不幸牺牲。他牺牲后,部队派出陈代富炸毁印军第二个堡垒群。陈代富接到任务,立即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去。历经一番艰难前进,他到达印军堡垒顶部,准备将爆破筒塞进去,炸毁堡垒。就在这时,里面的印军有所察觉,将他用力推出去。危急时刻,他再次爬上堡垒,将爆破筒塞入缝隙,并直接用胸口顶住爆破筒,直至爆破筒爆炸,炸毁印军堡垒,他才迅速滚向一边,躲避爆炸。战斗结束后,他被称为活着的黄继光,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班公洛地区反击战,战斗更加艰难,战况同样激烈。班公洛地区位于西藏西面,是印军非常重要的据点之一。为了守住此地,印军在此地设置六个据点,其中三个据点设置在高山脊梁上,十分艰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军首先向三个高据点展开进攻。战士们冒着严寒天气,顶着风雪,翻越雪山,一鼓作气打下印军三个高据点。拔除三个据点后,我军将视线放在印军炮兵阵地上,向炮兵阵地展开进攻。

当时印军在炮兵阵地上埋下大量地雷,给我军进攻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军进攻前,必须先由工兵战士排雷。工兵战士为了给部队进攻争取时间,争先恐后进行排雷。其中一名工兵战士在排长受伤的情况下,直接奋勇冲进雷区,引发地雷爆炸。不久,他的身体多处被地雷炸伤,炸断。可即使如此,排雷地区依旧未能完全排完地雷。他眼看着排雷工具用完,排雷没有完全完成,部队无法前进,心急如焚。危急时刻,他用尽最后的力气,直接滚进雷区,为部队前进扫清障碍,壮烈牺牲。战士们看着战友牺牲,内心深受鼓舞,爆发更猛烈的激情,继续向印军展开进攻。历经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我军成功歼灭印军大部分兵力,取得班公洛地区作战的胜利。同时在其他地区的战斗,我军依旧取得战斗胜利,成功拔除印军据点。11月21日,我军取得对印反击战大范围胜利。至此对印反击战全部结束,我军歼灭大量印军,俘虏官兵3900人,彻底收复中国领土,清除印军在中国境内的全部据点。战争结果传来,狠狠打了印度政府一巴掌。在整个印度发起挑衅的过程中,一开始,我国就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谋求世界和平。后印度政府多次挑衅,我国不得已才给予反击,并且在一个月内,我军就取得战争胜利,夺回我国领土。整个过程,我国政府的做法堪称典范,展现出大国担当。当天,为了谋求和平局势,我国没有选择继续扩大战果,而是下令部队主动停火,撤退到我军驻地。而我国没有选择继续进攻印度的原因很简单,我国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从未想挑起战火,始终坚持谋求和平。令人惊讶的是,其后中国政府下令全部归还印军武器和物资,释放印军战俘。原因很简单,一是中国一直主张和平共处,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并不想扩大战果;二是有利于提高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地位,我国的这一做法彰显大国担当,得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支持和赞扬。

还有令人惊讶的一点,便是中国军队在归还印度物资时,将印度军车全部注满汽油,引人不解。其实这主要源于当时印度军队和政府的特征——骄傲自大。要想彻底打败对手,让对手不敢来犯,击败对手的自信显然是最有效的方式。而我军注满印度军车汽油,也是为了向印度军队示威。注满汽油,说明我军的物资十分充足。我军的撤军也不是失败,而是不想打。如果要打,我们一点都不怕。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军队给印度军车注满汽油,其实是对印度军队的一种藐视,有利打击印度军队的骄傲,让他们不敢再来犯。战争结束后,很多人又关注到一点,那便是我国主动后撤20多公里,对于这一安排,众说纷纭。其实认真思考下,我们也能有结果。虽然我军取得战争胜利,但是毕竟当地环境气候条件恶劣,军队的给养非常困难。与其花费大量物资驻守,不如退一步,保障战士的安全。还有就是当时中国国力空虚,核计划的筹备才是重中之重。加上当时中国的处境并不乐观,我们需要极力增强国家实力,打破外国对中国的封锁。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将目光看向全世界,做出那个决定,事后才知真高明。时至今日,中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可以说,中国如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强国。身为强者,才能有充分的话语权,才能生活得更好。我们低调,但并不畏惧任何人。中国的强盛离不开每一个默默付出的中国人,只有中国人团结起来,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

2 阅读: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