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初咬牙辞职时,同事说我"为娃毁前程",我也有些遗憾,但并不后悔。
对于一个妈妈而言,有什么能比陪伴自己的孩子,看着他健康成长,学业有成更重要呢?
小学阶段,儿子在我的照顾和辅导下,成绩很好,各方面也都培养的很优秀。
哪承想初二暑假成了分水岭。
初二的那个暑假,那天他举着全优成绩单求我:"同学都在玩王者",我心一软就松了口。
一开始,我们约法三章,每天只玩30分钟手机,儿子答应得挺痛快,也确实做到了。
但没过几天,我就发现,每次时间一到,儿子就开始找各种理由继续玩,"妈,这局马上推塔了!""队友举报要扣分的!",30分钟的游戏时间,经常能拖到1个小时。
好不容易盼到开学,本以为儿子会收敛,可他一点收心的意思都没有。
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手机一拿,整个人都钻进手机里去了。
有时候写作业,他还把手机偷偷藏在书本下面,学不了一会儿就拿出来打两把游戏。

他变得非常敏感,很反感我的关心和提醒。
我问问白天在学校都吃了什么,新学了哪些,儿子要么是装听不见,要么就不耐烦的喊:“别问了!”转身钻进房间。
看着他晚上学习辛苦,我洗好水果给他送去,顺便问问学习情况,在写什么作业,考试考的怎么样。
可儿子却根本不领情,态度恶劣:
我不吃,你拿出去。赶紧出去吧,别问了!说了你也不懂!
我好说歹说地劝他:“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可就得吃苦头。”我也骂他:“不求上进,没出息”。
好话坏话说了一箩筐,可儿子就是听不进去,还是老样子。
说得多了,我就忍不住吼他几句,因为这手机的事儿,我们没少吵架,我俩的关系也越来越僵了。
我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被亲生儿子这样对待!
02
和咨询师深聊之后,我才终于弄清孩子问题的症结。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确实会令我们家长感到头疼,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变得逆反厌学,顶撞对抗,自己怎么教育都不对,亲子矛盾频发。
实际上,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都是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存在问题!
孩子爸爸对家庭的的付出,主要是针对于他自己的原生家庭。
他对他的兄弟姐妹以及老母亲照顾的比较多,对自己的家庭,其实是有点忽略的。
所以我非常看不惯他去反哺于他的原生家庭这种行为。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我们夫妻关系矛盾重重,从结婚头几年就开始不和谐。
有了孩子之后,我就把重心全部放到了孩子身上。
不仅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还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一直陪伴着他,一直到孩子读高中。
儿子从小到大,基本属于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连穿什么衣服搭什么鞋,都要听我的。
如果儿子表现出抗拒或反抗,我就会非常抓狂。

但现在想想,我虽然出于关心,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伤害,这也造成了亲子间最大的代沟。
比如儿子本来只想考一所普通中学,即使他成绩跟不上,我们还是找关系把他硬塞进了重点高中。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在家庭关系里面,母亲父亲孩子,我们叫做家庭铁三角。
本该稳固的家庭铁三角,早被我过度的掌控欲扭曲变形——
丈夫在原生家庭的付出得不到回应,在我这里又永远得不到认可,最终选择退居家庭边缘;
我把全部人生押注在孩子身上,用密不透风的"为你好"织成牢笼:从铅笔牌子到升学选择,16年来他没做过一次自主决定。

"重点中学是他理性层面的妥协,却是情感层面的背叛。"咨询师的话让我心如刀绞。
当丈夫在家族事务中寻找存在感,我在育儿的战场上愈战愈勇,这个失衡的三角体系里,孩子成了唯一的受力点。
他用游戏建构自己的王国,用愤怒对抗双重背叛:既背叛了自我意志,也背叛了对完整家庭的期待。
03
明白了当前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我开始着手改变。
1、重建夫妻关系,不要让儿子承担本应由我们承担的责任,更不能让孩子成为我们情绪的拯救者。
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定海神针,稳定的夫妻关系可以给孩子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
我主动约丈夫进行了一场深夜长谈。
当我说出"这些年我们都把对方推远了"时,他红着眼眶翻出收藏多年的全家福——照片里我们三人在游乐园相拥而笑,儿子骑在他肩头比着剪刀手。
原来他并非不牵挂小家,只是在我强势的育儿姿态前选择了逃避。
咨询师教的"夫妻同盟训练"我们练了小半年:
每周五雷打不动单独吃火锅,他给老家打钱前会跟我报备,我抱怨婆婆时他不急着辩解而是递纸巾。
现在我们每周固定两天"夫妻日",从超市采购到阳台种花,刻意创造共同经营生活的机会。
最神奇的是,当我们的战火从"谁没教好孩子"转向"谁调的麻酱更香",儿子摔门的次数竟少了一半。
正如咨询师所说,当铁三角重新获得平衡,孩子紧绷的神经才能真正松弛。

2、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给孩子留出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和时间,从现实生活中多获得价值感,从而走出沉迷游戏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学会放手,却是父母的一门功课,需要学习。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指挥和审视,看见孩子的感受和努力。
有些小习惯,小爱好,不是原则问题,就不要勉强孩子改成自己认同的样子。让孩子有做自己的自由和权利。
可以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但不要过度。
比如吃饭、穿衣、丢三落四等细节,提醒一两次就好,不要用唠叨的方式,逼迫孩子改正。
我撕掉了贴在儿子书桌上的《每日行为规范表》,把手机管理权交还给他。
第一次看见他穿着混搭的荧光绿卫衣配破洞牛仔裤出门时,我攥紧拳头把提醒咽回肚子。
当他月考数学意外跌出班级前十,我忍住"早就说过"的责备,陪他分析试卷到深夜。
现在他每天自己定半小时游戏闹钟,虽然偶有超时,但会主动洗碗"赎罪"。
有次我整理房间,发现他游戏时长从日均3小时锐减到20分钟,手机备忘录里写着:
"老妈今天没唠叨,奖励自己少玩一局。"
3、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合理,稍稍超出孩子的能力一点点,孩子内心才会有挑战的勇气
我调整了教育认知,把关注的点,放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上。
我不再执着于"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完美路径,而是把儿子三年的成长拆解成可触及的阶梯。
当他主动提出想参加动漫社,我陪他研究社团招新要求;
发现他偷偷写网络小说,我注册账号成了他的第一个读者。
现在我们的对话从"这次考试排第几"变成了"主角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奇遇"。
令人惊喜的是,这种"跳一跳够得着"的期待,反而让他开始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原来当我们卸下"为你好"的铠甲,孩子自会生出向上生长的力量。

就我实际经历而言,通过我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引导,儿子确实就好像变了个人一样。
他很喜欢我现在的状态,说我现在对付他的方式“充满了智慧”。面对我的认可和鼓励,他很开心,信心动力十足。
从一个时刻易燃易怒的混小子,变成现在温和体贴的乖儿子,我感触很深。
父母的嘴,不仅影响着孩子对你的态度,自身的情绪,也决定了他一生的高度。愿我们都能根据孩子的成长,灵活调整沟通方式,做孩子一直喜欢、信赖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