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哎呦喂,今儿个咱们来聊点刺激的!话说,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就跟罗生门似的,真相那叫一个扑朔迷离!就拿那些个被后世认为是“冤死”的名臣、名将来说吧,咱们今儿个就好好扒一扒,看看他们到底冤不冤?
一、战神白起:不听命令,能有好果子吃?
要说这战国时期,那可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秦国有个“战神”叫白起,那可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伊阙之战,他带着五万秦军,硬是把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给打得落花流水!鄢郢之战,他用水攻,把楚国的都城都给淹了,吓得楚王赶紧搬家!最厉害的还得数长平之战,这一仗,直接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兵!这战绩,啧啧,简直吓人!
可就是这么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到老了却犯了糊涂。秦昭襄王想一鼓作气,灭了赵国,让他挂帅出征,结果这老头儿三次抗命,非说这时候打赵国必败,还在公开场合嘲讽秦王,说他决策失误。就连秦王最信任的相国范雎来劝,他都油盐不进,说自己有病,不去!
你猜怎么着?秦王派别人去打,果然吃了败仗,损兵折将。这下,白起可就更惨了,秦王觉得这老家伙不仅不听话,还敢公开顶撞自己,这还了得?于是,白起被贬为平民,流放到阴密。走到半道,秦王派人来送了他一把剑,让他自个儿了断。
白起临死前,还来了一句:“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想想又觉得不对,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这话里话外的,都是对自己的反思和悔恨啊!
所以说,白起这事儿,能怪谁呢?要我说,他这不是“冤死”,而是“该死”! 作为一个臣子,不听君上命令,还如此狂妄,这换谁也受不了啊!
二、吕不韦:偷鸡不成蚀把米,玩火自焚!
再说这个吕不韦,本来是个在邯郸做珠宝生意的商人。结果人家眼光独到,看中了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觉得这是块好料,可劲儿地砸钱,帮他回国,还成了秦王!这吕不韦,摇身一变,成了秦国的相邦,权倾朝野,还被封为文信侯!
掌权后,吕不韦干得也不错,招揽了一大批人才,像李斯、甘罗,都是他手底下出来的。他还组织人编了一本书叫《吕氏春秋》,想把各家学派的思想都融到一块儿,给秦朝的统治提供点理论指导。
可这人啊,就怕贪得无厌!秦王嬴政还小的时候,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把持朝政,权势越来越大。他还跟嬴政的妈——赵姬,有一腿!为了脱身,又把自己的门客嫪毐送到宫里,假扮成太监,伺候太后。
这嫪毐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仗着太后的宠幸,越来越嚣张,甚至还自称“假父”,跟太后生了俩孩子,还想着篡位!
这事儿最后败露了,嫪毐被杀,吕不韦也难逃干系。秦王嬴政先是把他罢相,贬到河南,后来又怕他造反,又下令把他迁到更远的蜀地。吕不韦一看,这哪是流放,分明是想弄死自己啊!于是,他在路上就喝了毒酒,自杀了。
你说,吕不韦这叫什么事?本来玩的是一把好牌,结果自己作死,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他这可不是“冤死”,而是“找死”!他低估了权力的残酷,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三、兵仙韩信:功高震主,不懂政治,死得憋屈!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汉朝的韩信。这位可是被后世称为“兵仙”的狠角色!他帮着刘邦打天下,那叫一个厉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三秦给平了;“背水一战”,把赵军打得落花流水;“十面埋伏”,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汉朝!
可这么个军事天才,政治上却是个低能儿。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急需韩信支援,结果这哥们儿竟然派人向刘邦要官,想当“假齐王”(代理齐王)。刘邦当时差点没气晕过去,要不是张良、陈平劝着,韩信的脑袋当时就搬家了!虽然最后刘邦还是封他为齐王,但心里那个疙瘩,可就结下了。
天下太平之后,韩信还是不消停。他收留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这可是刘邦通缉的要犯!这下,刘邦对韩信更不放心了。后来,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假装去云梦泽游玩,把韩信给骗了过来,抓了起来,废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
最后,吕后和萧何合谋,把韩信骗到长乐宫,杀掉了。
韩信临死前,还大喊:“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他后悔当初没听蒯通的建议,自立门户。可是,这世上哪有后悔药吃呢?
韩信这事儿,固然有刘邦“鸟尽弓藏”的原因,但他自己不懂政治,功高震主,还不知道收敛,这才是他悲剧的根源。 他不是“冤死”,而是“死于政治幼稚”。
四、悍将蓝玉:狂妄自大,自寻死路!
明朝的开国将领蓝玉,也是个牛人。他最辉煌的一战,是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他带着十五万明军,深入漠北,把北元的残余势力给一锅端了!俘虏了北元太子的儿子、太子妃、公主,还缴获了大量的财宝。这一仗,打得北元彻底没了翻身的机会,蓝玉也因此被封为凉国公,风光无限!
可这人,也是个骄纵的家伙。打了胜仗,就开始得意忘形。回师的路上,就强占了东昌府的老百姓的田地;还把弹劾他部下的御史给打了;晚上回到喜峰关,守关的官员开门慢了点,他竟然让人把城门给拆了!
蓝玉的这些行为,越来越过分。他在家里养了一大堆的仆人和干儿子,这些人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在外面胡作非为。更严重的是,有人告发他在家里藏了大量的兵器,还有违禁的玉带和蟒袍。这些,可都是谋反的迹象啊!
朱元璋本来就对功臣不放心,这下更是有了借口。洪武二十六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还被剥皮实草,株连了大批的功臣宿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蓝玉这事儿,能怪谁呢?要我说,他就是自己找死! 他不是“冤死”,而是“死于狂妄”。
五、改革家商鞅:严刑峻法,作法自毙!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这家伙,可是个狠人!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搞了一系列的改革。什么以军功授爵,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还有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等等。这些改革,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改革,手段非常强硬。他为了树立政府的威信,搞了个“徙木立信”的把戏,但也留下了严刑峻法的恶名。他曾经在渭水边一天就杀了七百多个囚犯,把河水都染红了!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他连太子犯法都不放过,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的鼻子给割了,还在另一个老师脸上刺字。这可把秦国的旧贵族和太子都给得罪透了。
秦孝公活着的时候,商鞅还好好的。可秦孝公一死,太子即位成了秦惠文王,商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公子虔等人趁机告发商鞅谋反。商鞅一看,大事不妙,赶紧逃跑。结果,他当初搞的“照身帖”制度,这时候成了追捕他的工具。他逃到边境,想逃到魏国,结果人家不收他,因为他之前坑过魏国的将领。走投无路的商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组织反抗,但最终还是被杀。秦惠文王下令把他的尸体车裂,还灭了族。
商鞅这事儿,也是自己作的。他搞的严刑峻法,最终把自己给坑了。 他不是“冤死”,而是“死于自己的法网”。
总结:
这五位历史人物,看似“冤死”,实则不然。他们的死,都有其自身的原因。或是因为功高震主,不知进退;或是因为狂妄自大,目无法纪;或是因为政治幼稚,不懂权谋;或是因为严刑峻法,自食其果。
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它充满了复杂性、偶然性和戏剧性。我们今天回看这些历史事件,不应该简单地用“冤”或“不冤”来评判,而应该深入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这,才是我们读史的意义所在。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