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真的是职场分水岭吗?延迟退休后,我们更需要打破这个“魔咒”
最近,“35岁就业歧视”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指出,在延迟退休政策逐步落地、人均寿命和受教育年限延长的背景下,年龄歧视现象却愈演愈烈——高校招聘博士要求35岁以下,企业招聘设置32岁、30岁等分段门槛,甚至将“35岁”作为一刀切的入职红线。
◆ 35岁歧视:一场“人才浪费”的悖论高学历人才往往因连贯升学或科研周期被迫“卡在年龄线外”。例如,一名博士毕业生若超过35岁,可能直接被高校拒之门外,导致多年积累的专业能力无处施展。这不仅违背公平就业原则,更造成社会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 延迟退休与年龄歧视的矛盾国家推行延迟退休旨在缓解劳动力短缺,但职场中的“35岁门槛”却与此背道而驰。试想:若60岁退休,35岁却被定义为“大龄”,中间的25年劳动者如何自处?这种矛盾暴露了就业市场对“年龄价值”的短视认知。
◆ 如何破局?专家提出三大方向
政策纠偏:清理带有年龄歧视的文件,机关事业单位应率先取消年龄限制,接受社会监督;
法律保障:推动《劳动法》《就业促进法》修订,明确反年龄歧视条款,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让劳动者维权有据;
社会监督:开通申诉渠道,对违规企业公开惩戒,倒逼企业优化用人标准。
◆ 你的35岁,值得更公平的战场职场竞争力不应被年龄定义。当社会呼吁“人尽其才”,我们更需要打破偏见,让经验与活力并存的中年群体获得机会。
互动话题:你或身边人遭遇过“35岁门槛”吗?若延迟到65岁退休,你认为职场年龄歧视会改变吗?
转发讨论,为公平就业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