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美国被“垄断”了!“芯片之父”弃美回国,研发成果堪比核武

景子聊娱乐 2025-04-19 18:50:50
前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圈的“顶流”非人工智能莫属,各种相关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

但大家在畅享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时,或许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芯片。

中国能在芯片领域大步迈进,有一个人绝对功不可没,他就是被称为“芯片之父”的邓中翰。

如果没有邓中翰的弃美回国,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之路,大概率要艰难许多。

如今,中国芯片产业正朝着自主可控的方向大步迈进,有望摆脱美国芯片的长期垄断,甚至在未来也可以让美国尝尝被“垄断”的滋味。

出走半生,归来“造芯”

小时候的邓中翰,和那个时代的许多男孩一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他最着迷的便是各种科学知识。

高考过后,邓中翰凭实力进入中科大,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探索更深层次的奥秘。

大二学年,邓中翰被当时的授课教师,推荐给了当时正在进行科研项目的教授黄培华。

最初,黄教授没有直接接纳邓中翰,而是先给了他一大堆科研材料,让他理清未来的方向。

在寒假来临之际,当其他同学都兴高采烈地回家过年时,邓中翰却选择了留在学校。

那些文献大多是英文原著,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词典才能读懂,但他没有丝毫退缩。

寒假的时间并不长,但邓中翰却轻松理清了那“近一尺高”的资料文献,并且还写出了自己的理解。

当他拿着这些成果找到黄教授时,黄教授被他的努力和才华所打动,破例接纳了这个本科生进入自己的科研小组。

也就是一年的时间,年仅20岁的他,便在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

在即将毕业之际,收到了来自美国留学深造的邀请函,邓中翰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

彼时的美国,在科技领域拥有着最先进的研究设备、最前沿的学术资源和最顶尖的科研人才。

在学习过程中,邓中翰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成为校史上第一个在同一时间获得三个学位的人。

毕业后,邓中翰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出色的科研能力,被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特招进入公司,担任芯片研发高级研究员。

在IBM工作期间,邓中翰参与了多个重要的芯片研发项目,在芯片研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然而,在工作不久之后,他却辞去IBM的工作,并在硅谷创立了自己的半导体公司。

也就是数年时间,邓中翰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超过了1.5亿美元,也因此成为了美国科技界“最年轻的科技新贵”。

在海外取得的这些卓越成就,让邓中翰在科技领域声名远扬,但他看似顺利的事业背后,实则隐藏着他对祖国深深的牵挂。

在祖国成立50周年华诞之时,邓中翰受邀回国参加庆典,并借此契机回国投身科研事业。

然而,当时的美国,对高科技人才的管控极为严格,尤其是像邓中翰这样在芯片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人。

一旦他们察觉到邓中翰有回国的意图,必然会千方百计地阻拦,甚至可能采取一些极端手段。

为了顺利回国,邓中翰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对外宣称自己身体抱恙,需要回家休养一段时间。

在那个信息相对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邓中翰的这个“谎言”成功地骗过了美国,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星光一号”诞生

回国后,他担任中星微电子的董事长兼芯片总设计师,正式拉开了“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序幕。

但当时的中国芯片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自主生产芯片的能力极其有限,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而且,国内对于芯片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人才储备也严重不足,这使得中国在芯片领域长期依赖进口,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在中星微成立初期,办公条件十分简陋,资金也极度匮乏,公司就位于一间破旧仓库里。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邓中翰和他的团队,他们怀揣着对“中国芯”的执着信念,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发工作。

为了节省资金,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能自己动手做的事情绝不请人,能省一分钱就省一分钱。

在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时,邓中翰和合伙人将自己的个人资产全部抵押出去,才勉强维持了公司的运转。

在邓中翰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芯片人才逐渐成长起来,他们成为了中星微发展的中流砥柱。

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和尝试,邓中翰和他的团队终于在2001年,成功研发出国产首枚全自主产权的——“星光一号”。

这枚芯片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芯片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宣告了中国“无芯”时代的终结。

此后,邓中翰带领团队乘胜追击,不断对“星光”系列芯片进行升级和优化,推出了一款又一款更加优良的芯片产品。

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中星微电子在全球芯片市场的地位,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巨大潜力。

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星微电子开始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他们与多家国际一流IT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星光中国芯”系列芯片产品推向了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在全球低端芯片份额中超过60%,彻底改变了中国芯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标志着国芯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的“逆袭”。

2016年,他们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这一成果,让中国芯片再次站在了世界科技的前沿,

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让世界对中国芯片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随着美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向中国禁售高端芯片,试图通过这种手段来遏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让中国在芯片领域永远受制于人。

然而,美国显然低估了中国芯片产业的韧性和潜力,也低估了像邓中翰这样的科研人员的决心和毅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邓中翰和他的团队早已为中国芯片产业在这场“芯片之战”中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空间。

就在此前,邓中翰的公司与多家企业和单位携手,在安阳全力打造全国首例全国产化“智慧视频云”示范项目。

科技大佬跨界搞“文化寻宝”

今年2月,邓中翰参观安阳殷墟博物馆时,又表示古老的甲骨文与现代的人工智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甲骨文这种古老文字其实也是一种编解码系统,与现代人工智能大模型所带来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智慧构造,竟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

这两者的原理,都是基于科技的原创,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它们都是不同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当时间的指针拨到3月,全国“两会”成为了各界瞩目的焦点,人工智能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顶流”话题之一。

邓中翰在“两会”会场外接受采访时,围绕人工智能这一热门领域,分享了他的深刻见解和前沿思考。

他指出,人工智能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涵盖了算力、算法以及数据这几个关键要素,缺少了任何一根支柱都不行。

邓中翰带来的关于AI时代数据要素化技术方面的建议和提案,就像是一场及时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推动下,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记录和保存文化遗产的信息,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人工智能还将为文化创作带来新的灵感和方式,让文化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需求。

在科技领域,随着芯片自主可控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将拥有更加强大的算力和更加稳定的运行环境。

这将使得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结语

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科技与文化的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监管和引导,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

让我们共同期待人工智能在科技与文化的交织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素材来源:

《专访中星微邓中翰:终结中国无“芯”历史》中国青年报

《邓中翰:敢于挑战 缔造传奇》中国青年报

《邓中翰:让“中国芯”走向世界》人民网

《邓中翰:2007品牌中国年度人物》品牌中国网

0 阅读:2

景子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