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热衷于“多元宇宙”。不是因为科学家喊得响,而是因为《奇异博士》《蜘蛛侠》《瑞克和莫蒂》《瞬息全宇宙》这些影视作品把它推到了银幕中心。观众买账,因为设定够炸裂,剧情够分裂。但真正的多元宇宙理论,跟这些剧集没多大关系。
物理学家不是因为“炫酷”而提出多元宇宙。他们是被现实逼到墙角,不得不接受一些非常不舒服的解释。比如宇宙膨胀理论。它本是为了解释我们宇宙为何大尺度如此均匀、温度一致而提出的模型,但这个模型的某些变体——尤其是“永恒膨胀”——不小心带来了一个附带产物:我们的宇宙,可能只是膨胀过程中产生的无数“泡泡宇宙”之一。
这不是你跳个虫洞能穿越的幻想,而是由膨胀方程自然推出的结构。在“永恒膨胀”中,空间并非一次性完成膨胀,而是不断地、有些区域停止,有些继续。在那些停止膨胀的区域里形成“我们这样的宇宙”,但别处,膨胀还在继续。不同区域的物理常数、粒子种类甚至基本力的形式可能完全不同。

这叫“宇宙的地理多元”。
另一种多元宇宙,不来自宇宙学,而来自量子力学。
量子系统的演化是连续的,但观测结果是离散的。这种跳跃,最早被解释为“波函数坍缩”。但“多世界解释”不接受“坍缩”这种临时补丁。它说:所有可能性都会真实发生,只不过在不同的分支中展开。每次你测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你所在的宇宙就被量子态一分为二。
不是你让宇宙分裂,是量子态逼得宇宙分裂。
而你作为观察者,只能感知其中一个分支。你看到电子是顺时针旋转,另一个“你”在另一个分支看到的是逆时针旋转。你们共享过去,但从那一刻开始,走向各自的未来。
这是方程写出来的结论。你不需要添加任何新假设,只需要假设量子力学的演化是普适的,不因为有个“观察者”就突然中止。
你不决定宇宙分裂的时机,电子决定。
这和“如果我当年没错过那个机会”没关系。你做决定的时候并没有生成宇宙,是你内在的量子构成随着测量结果自然进入了某一分支。你不是开分支的人,你是被分进某个宇宙的人。
这些分支之间永不通信。你和另一个你不能对话,不能交换人生,不能互换命运。你无法穿越,只能存在。
所以,多元宇宙不是对错路口,不是后悔药,不是剧本重写按钮。是静默的物理后果,是冷酷的平行展开。
你甚至无法验证它存在。这也是反对者的重点攻击:“不可观测、不可证伪、非科学。”但支持者会说,这不是独立设想,而是既有理论的自然产物。比如膨胀模型,是为了说明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如此平滑的宇宙背景辐射而建立的,它本身可以被测试。而一旦这个模型成立,它自然地推出地理多元宇宙。
你不能只信膨胀解释了CMB光滑性,却不接受它顺带推出的宇宙分支结构。
量子力学也一样。多世界解释不引入新机制,只是删去了“观测坍缩”这个人为假设。你信量子方程有效,就得信它作用于整个系统,包括你这个观察者。
这是没有退路的物理推理,不是形而上的幻想游戏。所以,别再说“多元宇宙是个浪漫设想”。它根本不浪漫。它无情、无交互、无中心。
而你,也不是唯一的“你”。你是那个观察到了结果A的你,而那个看到结果B的你,也真实存在于另一分支,只不过与你再无任何交集。
当然,人可以把“多宇宙”作为心理练习。幻想另一种可能生活、虚拟身份、元宇宙沉浸等等,都是“代入另一个我”的心理投射。有时能激励人改善现状,有时只是逃避现实。但这不是物理层面多宇宙,是情绪层面的替代人生。
你能想象,不代表你就进到了另一个世界。科学告诉你,宇宙也许的确有多个,但你不能跳。你只能走你这条。
如果膨胀模型和量子力学都没错,那多元宇宙是逃不掉的附带物。你不用构建它,它自动生成。
你和另一个你的差别,不是你做了不同选择,而是你观察到了不同结果。而且从那一刻起,你们已经不是彼此。别再问“如果当年如何会不会不一样”。
那条路径,在别的宇宙已经展开了。你不会知道,也永远到不了。你只影响得了当前这条路径的未来。
别浪漫化这个设定,它并不关心你怎么想。它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结论:分支发生了,你还在你这条上。继续走。没别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