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上海国际花展已开幕。作为本次花展的亮点展区之一,由设计师朱文琴打造的“可食用花园”以“Farm-to-Table”(从农场到餐桌)为核心理念,巧妙融合中草药文化、绿色环保实践与都市园艺美学,为市民呈现一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自然盛宴。

01 中草药文化:古老药材的时尚新生
如何让传统中草药“破圈”成为花园主角?
设计师朱文琴以“药用植物花园化”为核心理念,将中草药与观赏花卉混搭,打造出兼具科普性与艺术性的沉浸式空间。去年春天,她首次将“贝母”应用于花艺设计,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汲取灵感,古人采药时会被草木的雅致之美打动,在现代设计重现这种意境,让许多人惊讶地发现这种常见中药材竟具有如此高的观赏价值,同时设计师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些兼具实用与美感的“宝藏植物”。

在具体设计中,设计师采用了双重手法:第一,场景化造景——正值花期的白芨成为视觉焦点,其粉红色花序如流苏般垂坠,与铃兰的雪白钟形花朵形成“冷暖碰撞”,仿若一场自然交响;第二,药材科普——每株中草药旁均设有“药材身份证”,方便观众在观赏中了解中草药的最初形态。
开展这几日,这些设计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在白芨花前,带着孩子的李女士驻足良久:“以前只知道白芨是中药材,没想到开花这么惊艳,白色和粉色又精巧细腻的花,非常赏心悦目。”本次花展通过视觉美学与文化叙事的结合,千年药典中的植物正以全新的姿态唤醒都市人的文化记忆。
02 主题花园:从种植到餐桌的可持续美学
“可食用花园”汇集了200多种植物品种,以“可循环、可持续”为设计主线,打破了传统花园的纯观赏性定位。展区内不仅种植了番茄、辣椒、迷迭香等数十种常见可食用植物,更特别引进了包括“传家宝”在内的十多个稀有番茄品种。这些植物不仅可以通过种子世代繁衍,还与新天地周边的高端餐饮业态形成巧妙呼应,完整呈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食物旅程。

此外,设计师还特别引入了贵州原生大百合、华东唐松草等特色植物,其中约半数为中国原生种及中草药。“许多原生植物花朵细小,使得整体花展有大部分‘留白’,承载着东方雅致美学。”设计师朱文琴介绍道。在新天地商场的现代建筑环境中,这些传统植物通过几何色块的创新组合方式呈现,既保留了自然野趣,又完美契合了都市时尚气质。
03 绿色环保:堆肥箱与“零废弃”实践
环保理念贯穿于花园设计的每个细节。针对传统园艺过度依赖泥炭土的问题,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1.5米×0.6米的草绿色堆肥箱装置。这种家庭适用的堆肥方案不仅能有效替代泥炭,更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希望唤起公众环保意识的同时,为家庭园艺爱好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朱文琴解释道。
与此同时,该花园采用了“高维护”的养护模式,主要选用多年生宿根植物,虽然需要投入更多管理时间,但能有效减少每年翻种带来的资源损耗。这种“慢生长”理念正体现了设计师的初心:“花园不是一次性的景观展示,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精心的培育。只有付出持续的努力,才能见证花园一年比一年更加茂盛的变化。”

作为花展中“接地气”的展区,“可食用花园”不仅展现了植物的自然之美,更传递了可持续的生活理念。市民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种植-食用-回归土壤”的完整生态循环,感受园艺带来的疗愈力量。
朱文琴表示,“我设计‘Farm-to-Table’花园的初衷,是希望让园艺走进寻常百姓家,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中国特有的原生植物和中草药材文化分享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张姗
图片 / 马羽欣(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