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传统观念,但北京单亲妈妈杨某的经历却让人唏嘘。
她卖了自己唯一的房子,把370万全给儿子买了婚房,结果换来的却是儿子三年的拉黑,甚至最后被要求“腾房”。
这场亲情与利益的较量,最终以母亲将独子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儿子还钱收场。

杨某是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
早年离婚后,她独自拉扯儿子小杨长大,甚至咬牙供他留学。
2018年,为了让儿子结婚有面子,她卖掉北京东城区唯一的住房,分批次把370万转给儿子买下通州一套大房子,产权证上只写了小杨的名字。
婚后,杨某搬去同住,却因婆媳矛盾激化,儿子为护妻,一家搬走并拉黑亲妈,三年不联系。
直到孙子要上学,小杨通过外婆传话要求母亲搬走,甚至威胁“上法院起诉”。

庭审时,儿子坚称370万是母亲"自愿赠与",符合中国父母为子女置业的传统。但法官抽丝剥茧发现关键细节:
杨某转款时从未书面或口头表明是赠与;
她卖掉的是唯一住房,明显超出正常赠与的合理范围;
儿子婚后对母亲不闻不问,有违常理。
法院一锤定音:"父母资助子女购房≠理所当然的赠与!"
最终判决370万属于借贷,儿子必须全额返还。
这个判决为何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因为它狠狠撕开了中国式亲情的潜规则——多少父母被"养儿防老"的传统绑架,掏空积蓄却换不来基本尊重?

杨某的遭遇撕开了中国式亲情最痛的伤疤——父母总以为倾其所有就能换来孝顺,子女却把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法院的判决不仅是一纸还钱令,更是一记警钟:亲情不是“道德绑架”的筹码,也不是“无限索取”的借口。
真正的亲情,应该是一场双向奔赴:父母懂得适时放手,子女学会感恩反哺。
毕竟,法律能判还370万,却判不回被伤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