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学生的需警惕:这些公司和银行可能令你损失惨重,欲哭无泪

虔诚义工 2024-12-04 18:55:24

今天上午临近下班时分,网友“贝贝”女士面带愁容,踏进了我们研究院的大门,眼中满是焦急与不解。

一、惊人发现:账户中的“隐形陷阱”

原来,今天上午休息期间,“贝贝”女士无意间打开了工商银行手机银行,打算查看一下自己的账户明细。以往,由于每次资金进出都会收到银行短信通知,她对银行一直抱有绝对的信任,因此几乎从未主动查看过账户明细。然而,这一看之下,她惊讶地发现账户中竟然出现了数十笔不明消费,总金额之大令人咋舌。648元、328元、198元、118元……这些频繁出现的支付记录,让她瞬间陷入了困惑与焦虑之中。收款方分别是杭州网易雷火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龙威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天游科技有限公司。面对这些陌生的名字和巨额的支出,“贝贝”女士反复思量,却始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不禁怀疑自己是否遭遇了多地、多家骗子的同时盯梢。

于是,她带着满心的疑虑,急匆匆地来到了我们研究院,希望寻求答案。

二、抽丝剥茧:探寻背后的真相

面对“贝贝”女士的焦虑,我们首先安抚了她的情绪,并引导她一起分析。经过一番讨论,我们排除了诈骗的可能性。收款的这三家公司都是知名的大企业,款项是通过银行正规渠道支付的,且账号并未发生变更。这些支付记录持续了一年之久(由于银行只提供最近一年的明细),每一笔收款金额还相对固定。

接着,我们询问了“贝贝”女士家中是否有学生孩子,她回答说有。虽然学校规定不让学生带手机,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却离不开手机。作业、答案、学校通知等,都通过手机微信群进行。没有手机,孩子们几乎无法融入学校的日常。

随后,我们查询到上述三家公司都是游戏公司,且支付时间大多集中在放学后孩子回家的时间段。因此,我们推测这些支付很可能是孩子玩游戏时所为。

听到这里,“贝贝”女士若有所思,她感激地离开了研究院。

三、疑虑重重:谁该为这场“游戏”负责?

中午时分,“贝贝”女士打来电话,证实了确实是她孩子所为。虽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但“贝贝”女士心中的疑虑并未因此消散。她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游戏公司的责任:作为游戏的提供者,游戏公司是否应该承担起识别和阻拦未成年人注册、充值的责任?尽管孩子使用的是大人的手机,但并未掌握大人的其他信息,如身份证等。游戏公司又是如何允许这些未成年人在没有有效身份验证的情况下进行大额充值的?

2.银行的安全漏洞:孩子是如何在不知道支付密码的情况下完成支付的?孩子声称是直接通过扫码支付的,这种支付方式是否过于随意?银行为何会允许游戏公司采用这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支付方式?

3.银行的通知缺失:“贝贝”女士每次收付款都会收到银行的短信通知,但偏偏是这三家游戏公司的收款通知却几乎从未收到。这是否意味着银行在通知机制上存在漏洞?或者与某些特定商家存在某种不正当的关系?

四、反思与呼吁:共同守护家庭的数字安全

对此,笔者认为,小孩在实施充值行为时年仅12周岁,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监护人“贝贝”女士对其充值行为未予以追认,因此应认定为无效。游戏公司应承担完全责任,退回充值金额。

同时,银行也有一定责任。银行应道歉,并做出适当的补偿。

此外,笔者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数字安全问题,加强监管和防范措施,共同守护家庭的数字安全。

0 阅读:2

虔诚义工

简介:心顺、言顺、事顺,千顺万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