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这个人物很有意思,他活在清末民国的大时代里面,从一个妾室生的孩子爬到高位,背后藏着对母亲的愧疚和不甘,还有对妻子的深情,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人性的东西。
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其他兄弟不一样,在私塾里别人叫他小老三的时候,他能感觉到那种轻视的语气,但他没有发脾气,而是选择默默忍受。
母亲李夫人是陈夫人的陪嫁丫头,在家里连和丈夫一起吃饭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站在旁边伺候着,这种场景让年幼的谭延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家里其他几个夫人对李夫人呼来唤去,就像对待一个下人,谭延闿看着母亲低声下气的样子,心里憋着一股气,发誓要让母亲扬眉吐气。
他比其他孩子更加刻苦,在别人玩耍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房间里念书写字,这种勤奋让他很快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
父亲谭钟麟是个做过三任总督的大官,但在家里从来不会给李夫人什么特殊待遇,这让谭延闿很早就明白了官场的规矩。
考中秀才的时候,谭延闿才13岁,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他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
母亲整天教导他要谦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不能因为自己有点成就就目中无人,这些话他都记在心里。
家里其他夫人看李夫人的眼神开始有了变化,不再那么趾高气扬,但陈夫人对李夫人的态度依然如故,这让谭延闿明白地位这种东西很难改变。
他开始琢磨人情世故,在各种场合都表现得得体有礼,既不会让人觉得他骄傲,也不会显得过分谦卑。
24岁考中会元,这个消息传回湖南的时候,整个省城都沸腾了,因为湖南终于出了个会元。
谭钟麟这才在全家面前宣布,让李夫人可以入正厅用膳,这个决定来得太晚了,晚了整整24年。
李夫人第一次坐在餐桌前的时候,手都在发抖,她不敢抬头,生怕看到其他人的眼神。
谭延闿看着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了小时候母亲站在饭桌旁边的样子,那种压抑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在官场上,谭延闿总是能准确地判断局势,他这种本事是从小在家里练出来的。
他养成了不轻易表态的习惯,遇到事情总是先观察别人的反应,这让他在乱世中屡屡化险为夷。
在家族里,他从来不参与任何争斗,但每个人都愿意和他说话,因为他总能在适当的时候说合适的话。
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谭延闿正在事业的关键时期,但他毫不犹豫地放下一切赶回家。
按照族规,妾室的棺材是不能从大门抬出去的,但谭延闿躺在棺材上说,要是不让走大门,就连他一起抬出去。
这一幕让在场的族人都愣住了,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个平时圆滑的谭延闿如此决绝。
方榕卿嫁给谭延闿的时候才16岁,她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婆婆,替丈夫分担了很多。
谭延闿对妻子的感情,某种程度上是对母亲的补偿,他不想让自己的妻子像母亲一样受委屈。
妻子去世后,他拒绝了所有续弦的建议,包括孙中山介绍的宋美龄,这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选择。
每年结婚纪念日,他都会写诗怀念妻子,这种深情让很多人感动,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对母亲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