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愤怒的葡萄》:大萧条前后的两种叙事

颜威说历史 2025-04-12 16:33:41

《愤怒的葡萄》发表于1939年,这本书的历史背景正是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书写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和边缘挣扎,折射了个体命运在宏大叙事裹挟下的彷徨与挣扎,揭示出社会的不公。

其实,我觉得要真正读懂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可以先看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因为只有理解了菲茨杰拉德,才能更好的弄懂斯坦贝克。读懂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就能真正读懂《愤怒的普通》。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构成了美国大萧条前后的两种叙事。20年代的美国有多疯狂,30年代的美国就有多寂寞;20年代的美国有多繁华,30年代的美国就有多萧条;20年代的美国有醉生梦死,30年代的美国就有多人间炼狱。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美国,那是一个生机盎然、富强繁荣的盛世图景。1920年,20世纪刚过20年,美国GDP就成为了全球第一,标志着美国达到了繁荣的巅峰。那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时代,那是一个社会繁荣的时代,那是一个不断出现奇迹的时代。

那个时代,美国梦映入到了每一个美国人心目中。只要你勤奋,你肯努力,就能出人头地,就能实现从穷小子变成百万富翁的梦想。就能住上豪华宽敞的别墅,开上高级轿车,出入上流社会的酒会舞会,游历世界,一掷千金。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

挣钱、发财、成功、享受成了几乎所有人的梦想,每个人每天都在想着如何发家致富,成为有钱人,一夜暴富,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典型的特征。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享受。汽车、收音机、电影、洗衣机、吸尘器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交通的便利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琳琅满目的新鲜事物让人目不暇接。

发财梦成为每个人的精神支撑,物质享受成为每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说,对当时的人来说,除了追求个人成功和物质享受,好像别无它事可做。给人的感觉就像这个社会已经没了贫穷,贫穷已经被消灭了。当年美国人的财富就像风筝一样增长,经济的繁荣给人们带来了确切的实惠,就连普通民众都感受到了财富的增长。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巨额财富,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当时的美国人自信心增长,产生了对未来经济将持续良好的预期,对未来普遍乐观。对于发财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导致每个人都参与到了各种投机活动之中。大家满脑子都想着如何通过投机来实现一夜暴富。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到处流行,刺激着、引诱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放大杠杆、不计后果、大肆举债投入到投机活动中来。

结果就在人们畅想未来,畅想发财之后生活的时候,整个社会轰然倒下,股灾终于引发了大萧条。

而接下来就是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了。全书共30章,分成三大部分:前12章描述旱灾,农田荒芜,生活苦难;第12章至18章描述三五成群的贫民结队西行的凄惨景象;最后12章叙述移民们到达加利福尼亚的遭遇与争取生存的斗争。

斯坦贝克笔下的美国,那是一个如同地狱般的社会。大萧条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怎么可能发展好好的经济会突然滑坡呢?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直到大萧条持续了三年,人们才真正明白,的确萧条了。

大面积的公司破产、工厂倒闭、商业凋敝,导致了大面积的失业和社会凋敝,失业和收入锐减使得人们的生活极度困难。越多的人失业破产、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从这场浩劫之中逃离。家庭解体愈演愈烈,结婚率下降、离婚率攀升、生育率骤降。单个家庭的解体意味着社会开始变得动荡不安。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极大挫伤了一向乐观自信的美国人,每个人脸上都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他们对前途越来越感到渺茫,处于精神幻灭之中。人们为了寻得一口饭食,终日奔波,居无定所,生活极其悲惨。和野狗争食,同类相残,人间就像炼狱,一片萧条和黑暗,每天在死亡线上挣扎。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