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玄陵
声明:本文基于小说《说岳全传》创作,与历史无关!
《说岳》中的岳飞形象是很不讨喜的,作者钱彩不遗余力、见缝插针的对他进行“高级黑”。
这种无处不在的“高级黑”,从小说一开篇就开始植入。
一
岳飞的降世同时伴随着恩与仇,恩是别人给他的,仇是他给别人的。
他把女土蝠(王氏)啄成一尸两命,把团鱼精(万俟卨)啄的呜呼哀哉,又把铁背虬龙(秦桧)啄成了独眼龙。
陈抟老祖说得好:“积善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作孽多端,自有因果来收拾。
天道轮回,报应不爽,秦桧、王氏、万俟卨日后向岳飞讨命也在情理之中。一命抵三命,终究还是岳某占了便宜。
钱彩就这样旁敲侧击的事先摆明了自己的态度:该,该,“莫须有”就是该。
这是作者的态度,不是笔者的态度,笔者只是把作者的态度翻译了出来。
岳某降世做了很多恶,却又受到了来自四方的恩。
铁背虬龙兴风作浪,有陈抟老祖现身保全岳某于襁褓之中;母子二人漂流至大名府内黄县麒麟村,又有员外王明收留接济母子二人,岳某得以长成。
那年月,谁家也不愿平白无故添上两张吃饭的嘴,更何况,就连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王明夫妇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提供房舍,供应起居,非亲非故,愣是接济了岳某母子七年。
岳某与王贵,在一个院子里长大,虽然一个是东家之子,一个是寄人篱下,但好歹也算是发小。
更何况,王家对岳家的恩情那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两个人又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既是好朋友、又是师兄弟,就连岳飞义父周侗的墓地用的都是王家的。
如此深的恩情与交情,日后岳某飞黄腾达,对王家父子应该刮目相待才是。
可事实是,在岳飞的十八个异姓兄弟当中,最不受待见的,差不多也就是王贵了。
后来直到王明夫妇去世,也不见岳某对他们有任何关照,这不是作者忘了写,而是根本就没有。
这属实是有点“恩将仇报”了。
而且,王贵对岳飞也是面和而心不和,岳飞遇害以后,太行山落草的岳家军残部想为岳飞报仇,是王贵出面进行了制止。
表面上看,是为了遵从岳飞的遗愿,实际上就是不愿意。
两个好兄弟,何以到了这种地步?
二
其中的因果,依旧是岳飞种下的。
虽然当初王明的动机并不是很纯,他之所以肯白吃白喝供着岳飞母子,是因为他把这娘儿俩当成了“贵人”,认为供着这俩贵人早晚能沾上光。
七年以后,王明越想越不对,感觉自己是上当了,于是对岳飞母子的态度也有了转变。
他以岳飞已经长成,“在此不便”为由,将岳飞母子请到了门外的几间空屋中居住,虽然日用薪水照常供应,但想来必定会有所减少。
这并非笔者妄度君子之腹,岳飞本来是和王贵等三人一起读书的,可搬到了门外空屋之后,汤怀、张显依旧在王明家里读书,岳飞却失去了进入王明家读书的资格。
所以,岳母才会嚎啕痛哭道:
“若是他父亲在日,这样小小年纪,必然请个先生教他读书,如今却教他去打柴!”
这样的哭诉,多少包含着对王明的怨气。
说白了,王明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他不再相信这娘儿俩是所谓的“贵人”,所以开始疏远他们。
这也是人之常情,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是王明,你肯定也会这么做。
但王明对岳家可谓仁至义尽,即便疏远他们,对他们已经不抱希望,却依旧还是供应他们的饮食起居,让这娘儿俩不至于饥寒而死。
王明即便称不上“善人”,可至少也是个好人,他对岳家的恩情是毋庸置疑的。
但正所谓“升米恩,斗米仇”,正是因为王明做得不够好,没有秦琼、单雄信那样的襟怀,所以才会让岳飞母子心怀怨妄。
后来岳家攀上了高枝,在决定搬回乡籍汤阴县居住的时候,对王家人没有表现出丝毫留恋之意。
岳飞在王家的时候,虽然衣食无忧,但从他的感受上来说,更多的却是屈辱。
王贵从小与他一起长大,却从来没有将他当作伙伴,而是把他当做仆人,打心眼里就看不起他。
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不公平对待,让大英雄岳某,也做出了“恩将仇报”之举。
但反过来说,王贵又何尝不是如此。
三
有其父必有其子,王贵和他爹王明很像,早先瞧不上岳飞,等到岳飞攀上了高枝以后,父子二人的态度三百六十度大转变。
后来岳飞夺状元失败,在家里过清苦日子,王贵又理直气壮的离他而去。
再后来岳飞发迹,王贵又回过头来抱起岳飞的大腿。
岳飞对王贵很一般,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没有岳飞,王贵能成为大宋朝的堂堂统制将军吗?
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王贵之所以抵触岳飞,不是因为岳飞待他不好,而是因为岳飞待他不够好,远远达不到他的心理预期。
毕竟,老王家可是老岳家的救命恩人,没有老王家,又岂会有老岳家的今天?
人同此情,心同此理,王贵和岳飞的心态是一样的。
所以,诡异的事情就出现了。
明明王贵和岳飞的关系才是最近的,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却是最淡漠的,甚至是面和而心不和。
反观交情不如王贵的汤怀、施全,能力跟王贵差不多,对岳飞也谈不上有任何恩情,反而受到了岳飞的信任与重用。
所以,升米恩,斗米仇,老祖宗说的一点也不错,大英雄也难以免俗,更何况我等俗人了。
再次声明:本文是对小说《说岳全传》的杂谈,与历史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