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县刘楼乡人大“三诊法”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新晴宁陵 2025-03-15 21:30:45

“心愿清单”里的民生温度

——宁陵县刘楼乡人大“三诊法”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

  2月21日晚18时许,宁陵县刘楼乡刘八楼村新安装的150盏太阳能路灯次第点亮。站在村口新硬化的水泥路上,村民解家潮感慨万千:“人大代表把咱反映的事记在本上,没想到不到仨月就解决了!"

  这是刘楼乡人大主席团创新实施“心愿清单”工作机制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刘楼乡党委充分发挥人大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职能作用,创新举措和形式,通过“坐诊”听诉求、“巡诊”解难题、“会诊”谋实策,让62名人大代表成为联通民意的“传感器”,50余件民生实事化作推动乡村振兴的温暖力量。

刘楼乡人大代表来到群众身边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讯员 王振华摄

  

  “坐诊”听民声:一本清单里的民生期盼

  

  2月20日傍晚,胡店村“村民议事厅”里,30余多名村民围着人大代表胡文珍展开热烈讨论。

  “俺们村的路差不多都硬化了,就村后头还有一段连接大田地的土路,如果能再硬化了,生产生活就方便了……”作为村里的乡贤代表,张远雨话音未落,几个声音同时响起:“村东头排水沟也该清了”“孝善大食堂能不能给独居老人送个饭”……这样的场景,每月25日都会在全乡22个行政村的“民情联络站”上演。

  刘楼乡人大主席宰宝峰翻开一本厚厚的工作手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的各种诉求:小到垃圾清理点设置,大到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定点接访+流动走访+主动下访”,代表们建立起“红黄蓝”三色清单——红色标注紧急事项,黄色标记限期办理,蓝色代表长效关注。截至目前,全乡已收集道路硬化、夜间出行照明、养老服务、土地流转等10大类建议50余条,办结率达86%。

  

  “巡诊”解难题:法治护航下的暖心实践

  

  在胡举村法治文化广场,刘楼乡组织司法、自然资源等部门工作人员向群众解读《农村土地承包法》。两个月前,这里刚化解一起持续半年多的宅基地纠纷。

  “多亏了人大代表来现场调解,把两家的地界重新丈量清楚,关键是化解了邻里心里的疙瘩。”村民金陆军指着新砌的院墙说。这样的“流动法治诊所”,刘楼乡已开展46次,发放普法资料500余份,成功调解纠纷14起。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婚姻家庭、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刘楼乡的人大代表们联合妇联、自然资源、综治办等部门,先后开展“普法进村庄”活动12次,发放《民法典》《法律援助条例》等宣传手册600余份,现场调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推动民生问题依法化解,把矛盾纠纷在一线解决。

  

  “会诊”谋实策: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民情民意收集上来,更要梳理归类落实好。结合当前群众集中关注的基础设施提档、公共服务升级、生态环境改善三大类民生诉求,刘楼乡人大主席团及时组织召开民主恳谈会,提高代表建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切实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

  今年年初,刘楼乡组织召开民生实事项目论证会,80余名群众代表、人大代表与行业专家进行充分讨论:投资60万元的道路硬化项目、覆盖15个自然村的“孝善食堂”建设、总长55公里的沟渠联通疏浚方案……“民声”不论大小,大家都逐个认真研讨,共同民主决策通过。

  “两荤一素搭配的好,味道比俺在家做的还好,关键在这里吃还能和老姊妹们拉拉呱。”在刘楼乡“孝善幸福食堂”,63岁的老人王金花正吃着热气腾腾的午餐。这个由废旧仓库改造的助餐点,每天能服务30多位老人,解决了他们的就餐问题。

刘楼乡的老人在“孝善幸福食堂”就餐。记者 高会鹏摄

  刘楼乡乡长王坤算过账:“通过‘财政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爱心群体捐一点’,能确保村里的孝善食堂实现可持续运营,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刘楼乡小小的“心愿清单”承载着大大的民生情怀,见证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0 阅读:3

新晴宁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