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驾驶明星企业纵目科技已申请破产审查!
失业君小编 | 文网络 | 图

4月1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破产审查申请,这一标志性事件意味着这家曾估值超过90亿元的自动驾驶领域独角兽企业,正式迈入了司法重整的艰难阶段。纵目科技的兴衰历程,恰似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波澜壮阔发展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从其诞生到陨落,见证了行业的风云变幻。
回溯至2013年,纵目科技在智能驾驶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以环视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泊车技术作为切入市场的利刃。彼时,凭借着在技术研发上的先发优势,它迅速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成为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在资本的助力下,纵目科技开启了快速扩张之路。从2015年至2022年,公司顺利完成了从A轮到E轮的融资,累计吸引资金超过22亿元。小米、联想、红杉中国等顶级资本纷纷入局,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资本的加持下,纵目科技不断拓展业务版图,客户群体涵盖了长安、吉利、赛力斯等国内头部车企。特别是在2022年,其自动泊车技术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一度达到5.6%,成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风光无限。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悄然来临。纵目科技的溃败始于资本市场的接连挫折。2017年,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后仅数月便匆匆摘牌,这一挫折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隐患。2023年,纵目科技怀揣着对科创板的憧憬发起冲击,然而却因“持续亏损+客户集中度过高”等问题无奈撤回申请。2024年,公司又将目光投向港股市场,可惜最终因审核未通过而申请失效。
今年2月底,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曾回应外界没有失联,正在寻求海外融资。其明确表示自己未“跑路失联”,而是与联席CEO商议后,于春节前暂未回国,目的是“在海外寻求蚕丛机器人新的落地业务机会和资金,以推动公司走出困境”。他强调海外募资可能性更多元,正与潜在投资人高频沟通。
然而,三次冲击上市的失败,不仅让纵目科技耗费了近2亿元的上市筹备资金,更严重的是,彻底切断了其后续的融资渠道。到了2024年初,公司的财务状况已岌岌可危,现金储备仅剩1.99亿元,而短期负债却高达4.62亿元,资金链的彻底断裂,使得纵目科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终走向了破产的结局。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纵目科技如今深陷的困境,实则是受到技术、战略与资本的“三重枷锁”禁锢——
❶技术迭代滞后:从领跑者到追赶者的无奈跌落
纵目科技曾凭借在自动泊车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在智能驾驶赛道上一路领跑。然而,随着行业的飞速发展,其核心技术却长期停滞不前,始终围绕在自动泊车这一相对单一的领域打转,而高阶智驾的研发进展则如蜗牛爬行般缓慢。2023年,公司虽然将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提高到了73.9%,看似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实际上技术栈却依旧停留在2022年的水平,未能跟上BEV(鸟瞰图感知)、端到端大模型等新兴技术浪潮的步伐。
在当今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华为、Momenta等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全栈自研能力,迅速抢占市场,市场份额高达60%以上。相比之下,纵目科技的技术优势逐渐消失,从曾经的领跑者沦为了追赶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客户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更倾向于那些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纵目科技的技术滞后使得其失去了大量的市场机会。

❷商业模式缺陷:过度依赖车企订单的致命隐患
纵目科技的商业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过度依赖车企订单。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高达93%的营收,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使得公司的经营风险极大。一旦核心客户出现变动,公司的业绩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2023年,长安汽车宣布转向自研,这一决策直接导致纵目科技的核心订单流失。长安汽车作为纵目科技的重要客户之一,其订单的减少使得公司的营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华为接管问界泊车方案后,纵目科技最大的收入来源被彻底切断。这种“中间件供应商”模式在车企“去Tier 1化”的趋势下,面临着致命的风险。车企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自主可控能力,纷纷减少对Tier 1供应商的依赖,转而加强自研能力。纵目科技既无法像华为那样构建强大的生态壁垒,又缺乏终端产品来支撑盈利,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❸战略失误:押注失败业务与内控失控的双重打击
在战略决策上,纵目科技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2023年,公司耗资数亿元孵化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推出了移动充电机器人FlashBot。然而,这一新业务与主业的技术路线差异较大,不仅未能为公司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加剧了现金流压力。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在当时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需求并不旺盛,纵目科技未能准确把握市场趋势,盲目投入大量资金,导致新业务发展受阻。
此外,纵目科技内部治理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24年春节前,高管团队竟然携带公章转移资金、集体离职,这一事件暴露出公司内部治理的严重漏洞。高管团队的集体离职不仅使得公司的管理陷入混乱,还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投资者信心。内部治理失控导致公司的决策效率低下,无法及时应对市场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困境。

破产结局能否反转?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工作规范指引》,纵目科技或可通过债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业务重整。然而,现实挑战严峻:其一,公司核心专利集中于自动泊车领域,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积累薄弱,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有限;其二,市场竞争格局已高度固化,2024年Momenta市占率达60.1%,华为占29.8%,纵目科技在技术、成本及市场渗透率上均难以突破;其三,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三年累计亏损15.86亿元,毛利率仅3.5%,资本市场对“烧钱换增长”模式已彻底转向谨慎。

综合来看,纵目科技更可能走向资产清算,而非涅槃重生。而纵目科技的崩塌揭示了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的深层危机:
车企自研挤压生存空间:比亚迪“璇玑架构”、长安“北斗天枢2.0”等自研方案将L2+级智驾成本压至3000元以下,第三方供应商利润空间趋近于零。
技术迭代“摩尔定律化”:从BEV到端到端大模型,技术代际周期缩至12-18个月,研发投入呈指数级增长,中小厂商难以为继。
资本从“赌赛道”转向“看盈利”:2021-2023年自动驾驶融资额下降68%,投资者更关注商业化能力,纵目式“烧钱扩张”模式宣告终结。
总之,纵目科技的破产并非偶然,而是技术滞后、战略失误与资本退潮共振的必然结果。未来,唯有具备全栈自研能力(如华为)、生态整合优势(如比亚迪)或差异化技术壁垒的企业方能存活。行业洗牌加速下,纵目科技的倒下或许只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议
网友热议
@愚公移车008(IP京):
车企都在自研,谁还买中间方案?纵目输就输在既不会造车。
@俊文文Junwen(IP沪):流行创始人出国找投资?
现在流行出国‘找钱’,这剧情和贾跃亭的‘下周回国’有啥区别?

@钊钊Zhaochao89(IP渝):三年亏15亿,毛利率3.5%,这生意不如去卖煎饼果子,至少现金流是正的。
@米糕糕migogo(IP云):
上市失败一次是意外,三次就是行为艺术了,建议写入《如何优雅地搞垮一家公司》教科书。

@叁怡文enveno(IPHK):顶级机构加持+90亿估值=破产,这波反向带货能力比李佳琦还强。
@ESMylovve(IP京):
从估值神话到破产,完美演绎了什么叫“用资本杠杆撬地球,结果砸了自己的脚”……


最后一条,CEO战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