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管理学院卓越班赴重庆建工三建高新建材分公司开展装配式建筑实践研学活动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2025-04-24 23:25:41

2025年4月20日,在鲁班智能建造产业学院的支持下,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管理学院卓越班20余名师生走进綦江区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高新建材分公司,围绕“装配式技术创新与应用”主题开展实地研学。此次活动通过车间观摩、技术讲解与专题研讨,深化学生对行业前沿的认知,助推校企协同育人。

零距离接触自动化生产 揭秘构件“基因密码”

在装配式生产车间负责人徐涛的引导下,师生首站参观了装配式建筑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在机械臂精准焊接的火花与传送带规律运转的轰鸣声中,工人们熟练操作设备完成钢筋绑扎、定位校准等工序。徐涛老师讲到振捣台的应用使单个预制墙板的生产时间从传统工艺的2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且构件合格率从85%提升至98%。正在施工的工人师傅也说到:“以前振捣完手臂发麻,现在只需按几个按钮,还能通过屏幕实时监控质量。”当看到振捣台通过高频振动快速排出混凝土气泡,实现构件密实度自动检测时,杨斯颖同学不禁感叹:“以往课本中描述的人机协作场景真实展现在眼前,科技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改善了工人的施工环境!”

随后,徐涛老师现场讲解了从钢筋切割、模具成型到混凝土浇筑养护的全流程工艺,并重点展示了叠合板、预制内外墙、预制楼梯等核心构件的智能化制造过程。在成品展示区,他结合实物模型,逐一讲解了各构件中预埋套管、出筋定位等“隐藏部件”的功能,强调“这些细节设计是保障装配建筑安全性与整体性的‘基因密码’”。宁圆圆同学在笔记中写道:“每个构件都像精密的乐高积木,数字化设计让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这正是建筑工业化的魅力所在。”  亦有同学感叹道:“以前只能掌握枯燥的书本知识,无法直观感受到套筒、灌浆孔、出浆孔、排气孔等部件的位置,如今看到了,以前困惑很久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了,看来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聚焦行业未来 共话技术革新

参观结束后,双方于企业会议室展开专题交流。徐涛老师先介绍了公司深耕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技术成果与市场布局,并以“双碳目标下的建筑工业化转型”为题,展望了装配式构件在标准化设计、数字化生产及绿色施工中的发展趋势。“装配式建筑以突破住宅领域,向桥梁、地铁管片等多元化场景延伸,这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建议同学们在夯实BIM技术、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跨学科合作能力。

在互动环节,卓越班师生围绕“构件运输成本优化”“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稳固性”“重庆市装配率”“装配式构件中较大的构件如何精准搭建”等议题踊跃提问。徐涛老师结合企业案例、重庆市绿色建筑、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逐一解答,并鼓励学生关注新材料与新工艺的研发动态。在快结束时有学生追问:“自动化是否会导致传统工人技能被淘汰?”徐涛老师坦言:“科技不是替代,而是升级——就像振捣台解放了工人体力,但钢筋绑扎的工艺标准仍需要经验积累,人机协同才是未来。”

从震撼到思考:科技的温度与力量

返程途中,学生们热议所见所感。“过去觉得装配式建筑只是‘搭积木’,今天才明白背后有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支撑。”熊茂铃同学感慨。带队教师严波指出,当看到工人在自动化流水线上从容操作时,更能体会“科技改善生活”的深层含义:“它既让施工告别灰头土脸的传统印象,又通过标准化降低安全风险——这才是智能建造的人文价值。”

据悉,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高新建材分公司近年累计获评装配式建筑相关专利40余项,其参编的《重庆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规范》已成为行业重要标准。此次交流为双方后续共建实践基地、联合课程开发等合作奠定了基础。(传媒中心 燕治珍/编辑 )

文字:季沛蓉

图片:王妙灵、王浩

一审一校:严波、段晓琴

二审二校:杨弋枭

三审三校:龚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