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左宗棠争斗半生,谁更胜一筹?一封家书让两人高下立判

烟雨南水云间 2025-04-18 13:46:46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晚清时候响当当的政治、军事大佬,他们都是搞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后人把他们四个称为“晚清中兴的大功臣”。虽然李鸿章比左宗棠小了11岁,但他们一起出名、在朝廷里共事的时间也就三十来年。

19世纪50年代头几年,他们俩因为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守护大清皇权上功劳显著,顺利进入朝廷做官,为后来成为朝中重臣打下了根基。

李鸿章在历史上也是个有名的外交高手,而左宗棠呢,大家都知道他话不多,也不爱搞小圈子。就这么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家伙,竟然斗了三十多年。

1885年,左宗棠因病去世,李鸿章送来的挽联上写了“有分歧但求和,有骄傲但不炫”这八个字,简单总结了他们之间的不同意见和看法。

从这事儿能看出来,他俩老早就不对付了,但李鸿章觉得这只是想法不一样。可话说回来,真相真是这样吗?他们到底为啥争吵?最后谁占了上风?

【同朝为官、矛盾出现】

左宗棠老家在湖南省湘阳县东乡左家塅村。他们家以前虽然也有过几个读书人,但大多数时候,家里人都还是靠种地过日子。

到了左宗棠这一辈,他爷爷和老爸都是读过书的秀才,不过家里条件不行,算是败落的书香门第了。虽然过得不容易,但左宗棠受家里人影响,从小就爱看书,二十岁那年还考上了举人。可惜啊,后来他参加会试老是不中,走科举当官这条路算是断了。

他特别爱学习,肯下功夫去钻研,还愿意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他能够沉下心来,好好研究土地的分布情况,这些努力为他以后当官铺平了道路。虽然他还没正式步入官场,但因为确实有真本事,以幕府的身份慢慢被大家所认识。他的才能和名声大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有了“天下离了湖南不行,湖南离了左宗棠更不行”这样的说法。

19世纪60年代头几年,左宗棠因为名声大噪,开始在朝廷和民间都受到。后来,他跟着曾国藩,组建了楚军去跟太平军打仗。打那以后,左宗棠这个原本出身平凡的人,靠着军事上的本事,一路升官发财。虽说后来官做得挺大,但他心里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没考中进士。

李鸿章,出生在合肥东乡,他的经历跟一般人可不一样,官路走得那叫一个顺畅。他从读书人一路考到进士,基本就没咋碰壁。中了进士后,他还进了翰林院工作。他老爹也是进士,在刑部当官,他们家族在当地那可是有名望的大户,所以说,李鸿章绝对是个正宗的官宦子弟。

李鸿章早些年投到曾国藩手下学习,太平天国那会儿,他作为曾国藩的学生参与了攻打太平军的战斗。因为他是读书人出身却带兵打仗,经过了好几年的战场历练,他慢慢懂得了怎么带兵打仗,就这样,他在朝廷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左宗棠和李鸿章,一个出身不同,一个入仕路径有别,再加上左宗棠老爱拿自己跟诸葛亮比,还瞧不上李鸿章带兵的那一套“混混做法”,所以他们俩私下里老是较着劲。左宗棠更是好几次当着大家的面数落李鸿章,说:“淮军靠诡计多端出风头,合肥那家伙又用手段控制那些没用的手下,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暂时解决问题,可我担心的是,这样做后患无穷啊。”

李用的那套方法,虽说能短期内见到成效,但往长远了看,对咱国家和老百姓可没啥好处。这么做,就像是给自己挖了好多坑,以后迟早得出问题。

左宗棠这么说并非空穴来风。李鸿章一开始拉起的那支淮军,全都是农民出身,训练没多久,跟当时的正规部队比起来差远了。没过多久,他们就被派到上海去跟太平军干架。因为是农民出身,加上训练时间短,又没打过仗,所以一开始这支队伍还被人叫做“叫花子”军。

刚到上海的淮军,上海当地的官员和绅士根本没看上眼,这让淮军特别需要打一场胜仗,好让人家瞧瞧他们的实力。李鸿章心里头清楚,淮军的实力和弱点在哪儿,不论是打仗的经验还是手里的武器装备,淮军都比不上正规军。再说上海的太平军,人数又多,武器也先进。

李鸿章觉得,带着他那几千人去跟太平军硬碰硬,简直就是去送死。所以,他使出浑身解数在外交上动脑筋,好歹给自己的淮军争取到了最后一次上战场的机会。每次要打硬仗了,他就想办法找借口不去。这在那些讲原则的武将眼里,简直就是胆小怕事,甚至是逃避责任,玩忽职守。

李鸿章打出名堂的那场仗,跟上海的一次大瘟疫有关。1862年6月份,这场瘟疫让清军和太平军都吃了大亏,特别是清军,那简直是元气大伤。

上海那帮官绅没辙了,只能把全部指望放在李鸿章身上。李鸿章呢,他也瞅见太平军有撤军的苗头,加上上海官绅们那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心里琢磨着,淮军大展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

决定改掉以前那种互相推脱的坏习惯,淮军发起了虹桥之战。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淮军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了太平军。这一仗,让大家都开始真正重视淮军了。李鸿章也因此名声大噪。

左宗棠之所以对李鸿章有意见,就是因为他觉得李鸿章爱走捷径,爱耍小聪明。而且,李鸿章的指挥方式也让左宗棠觉得不顺眼。

大家都说,李鸿章在两军打得火热那会儿,居然拿了把椅子,往虹桥桥头一坐,就开始指挥战斗。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左宗棠不太瞧得上李鸿章的原因,毕竟哪有打仗的时候,还悠哉地坐在椅子上指挥的道理啊。

左宗棠对李鸿章真正不满的地方是,李鸿章指挥淮军打仗时,有好几次跟外国侵略军联手对付太平军。左宗棠觉得这就是在跟恶人商量好事,把敌人引进家门。这样一来,给朝廷的安全带来了大麻烦。

说到李鸿章,他眼下最想的就是打场漂亮仗,给自己长长脸,至于怎么赢的,赢了之后咋样,他可能觉得不那么关键。毕竟,以前也有不少人靠外力摆平过乱子。可左宗棠呢,他虽然承认李鸿章有本事,能干事儿,但对他用的那些招数,左宗棠可不买账,甚至还反对。

在李鸿章看来,左宗棠这人特别正直,简直有点儿死板。他不止一回地说过,左宗棠太刚硬,有时候让人难以接受。到后来,他还拿晋朝文人左思的字“太冲”来开玩笑,说左宗棠行事说话都太冲动。

两个人在朝廷做官,因为性格和处事方法不一样,开始有了些小摩擦。后来,因为利益上有冲突,他们的矛盾就越来越深了。

【利益冲突、矛盾激化】

左宗棠和李鸿章一开始都在曾国藩带领的湘军里共事。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大分歧,是因为利益问题,这事儿发生在1864年。

皇上让李鸿章带兵去帮曾国荃,他是曾国藩的弟弟。那时候,曾国荃正围着南京的太平军打呢,但打了好久都没打下来。皇上看这情况,就打算让李鸿章去接手。

说实话,李鸿章这人相当老练狡猾,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曾国荃把南京的太平军围了那么久,太平军早就断粮断衣,快撑不住了。拿下南京,那也就是早晚的事儿。

这时候突然被调去帮忙,摆明了是想抢功劳啊,还可能会惹恼我的恩师曾国藩。所以老练的李鸿章又使出了他常用的推辞招数。一开始他假装生病,实在推不掉,就向朝廷上书说浙江那边的战事也很吃紧。最后,没办法,他只好带着兵马跑到浙江去了。

这一行动给曾国荃送了个顺水人情,但却惹恼了同为湘军将领的左宗棠。那时候,左宗棠正担任浙江总督,忙着对付浙江的太平军。李鸿章一到浙江,也没跟左宗棠说一声,就自己打下了好几个地方,还趁机在那些地方搜刮了不少钱财。

这严重损害了左宗棠的权益。左宗棠心想:你不过是个江苏巡抚,朝廷让你镇守南京,你却跑到浙江来争抢功劳,抢功劳就算了,还动了我的钱袋子。左宗棠立马火了,直接上书给朝廷,说李某人“越权抢功”。从那时候起,两个人就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斗不休。

因为左越级举报了李,曾国藩心里头也对他有了点意见。他觉得吧,你俩都是湘军的人,有啥矛盾咱自个儿解决不就好了,非得弄得整个朝廷都知道,这不是明摆着让人家看我曾国藩的热闹嘛!

当曾国荃占领南京后,他赶紧跟曾国藩说,太平天国的那个小皇帝洪天贵福已经死了。曾国藩一听,立马就向朝廷报告了这个消息。但没过多久,左宗棠也得到了消息,不过他说的情况可不一样,小皇帝压根儿没死,是逃跑了。而且,左宗棠这回又没跟曾国藩通气,直接就把这事儿上报给了朝廷。这一来,曾国藩可就尴尬了,他的报告被打了个大大的脸。

他们俩因为那件事情,关系变得更僵了,整整八年时间都没互相写过信。李鸿章呢,他是曾国藩的学生,所以跟左宗棠老是处处对着干。

不过,左李两人的矛盾真正闹大,还是因为在攻打捻军那档子事儿上。

剿捻行动快结束时,曾国藩的指挥出了问题,于是左宗棠和李鸿章挑起了大梁。李鸿章带着他的淮军,仗着地理上的便利,对敌人了解得透透的,在扬州那一仗,直接就把东捻军给打没了。可另一边,左宗棠对付西捻军就没那么顺手了,进展挺不顺畅的。

一方面,左将军带领的楚军对那片地方不熟悉,他自己也不太擅长跟当地人打交道,所以到了那儿以后,没能很快地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另外,左将军用的战术比起捻军来显得有点呆板,每次围攻的时候,总是比人家慢半拍,不够机灵。

听说东捻军被李将军打败后,左将军急着立功,对捻军展开了猛烈追击。这下可好,捻军被逼急了,直接跑到北京卢沟桥那边躲起来,紫禁城的安全都受到了威胁。

慈禧太后把左李两人狠狠批评了一顿,叫他们戴罪上阵,争取将功补过。这让李对左心生怨气,觉得自己平白无故受了牵连,心里头很是不服气,直接就把不满说了出来。没过多久,李就被调去帮忙对付西捻军了。不过,李那边管理松散,底下人老是干些烧杀抢掠的勾当,这让左非常恼火。但考虑到战事要紧,左只能先忍着,没跟李计较。

剿灭捻军后,左宗棠立马动手清理旧账。他一边忙着给手下和李鸿章争抢战功,一边赶紧上书朝廷。他说李鸿章上报的捻军头头张宗禹跳水自杀的事儿不靠谱。左宗棠觉得张宗禹肯定是跑了,于是派兵到处去找他。这一来二去,他们俩的矛盾就彻底爆发了。

李心里特别窝火,干脆就拿《三国演义》里名声很臭的曹操的小名“阿瞒”来比喻左。打那以后,他俩在奏章啊、书信里头,没少互相掐架。这样一来,他俩的矛盾就越闹越大了。再后来,在处理外面的事情时,两人又因为政治观点不一样,争得不可开交。结果左赢了,被派去镇守新疆,既得了名又得了利。

回顾这三十多年来两人的争斗历程,说白了就是互相瞧不上对方的做事风格,为了利益争斗不休,再加上政治观点不同,所以矛盾不断。他们各有输赢,难分高下。但说到大众眼里谁更厉害,很多人可能不看重才华和成就,就觉得人品这块儿更直观,也更重要。

【三. 一封家信看人品】

有这么一副对联,暗地里挖苦李鸿章:“当朝大官合肥佬,管钱部长常熟客,却让百姓日子苦。”这里说的“当朝大官合肥佬”,就是指来自安徽合肥的李鸿章。

说李鸿章家肥了,其他人就瘦了。这对联讲的是李鸿章和翁同龢那点事儿,但咱也能看出,李鸿章这家伙是真有钱,他那钱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大家都说事情不会无缘无故发生,李鸿章到底多有钱,没人能说得清。现在我们能知道的最大数目,是从他同事容闳那听来的:他的家产最少也有4000万两白银。

这里面有房子、田地、典当铺、现金,还有股份、分红这些。看他去世时留下的东西,就能算出他的不动产加上现金,至少得有1300多万两银子。再说晚清时候的首富盛宣怀,他死后留下的家产大概3000万两银子。而李其是站在盛宣怀背后的人,他的钱肯定不会比盛宣怀少。

李拥有的财产多得惊人,说他“富得跟国家似的”一点也不夸张。想想同治年间,清政府一整年的钱包也就6000万两白银那么鼓。那么,李到底是怎么攒下这么多钱的呢?

直隶总督那120两的年薪,压根不够用,就算省吃俭用一百年,也就攒个一万多两。可你看看李和他兄弟,在老家安徽,他们家的田地都快占了一半了。说白了,李和他家里人这些钱,不光是因为他作为洋务派的头头之一,搞企业入了股,肯定还得有其他不少来钱的道儿。

他不仅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立者,想必私下里也有不少额外的收入。更别说他早些年在战场上积累的那些财富了。

这么说来,翁说的那句“宰相合肥,百姓受苦”也并非空穴来风。

说起来,左宗棠那可是清廉得很。他在给儿子写的一封信里头说了:今年啊,家里头就只寄了200两银子回去。虽然知道家里手头紧,但现在的形势真挺困难的,军饷也不够发,多余的钱都得先给将士们用。你现在还年轻,得多历练历练,这样才能出息。平时过日子,还是得简简单单的,别太讲究排场了。

那时候,左宗棠负责领导西征的军事行动,手上管着成千上万两的军费,但他从不中饱私囊,甚至还用自己的俸禄去帮助士兵们。他一年只给家里寄了200两银子,还劝自己的儿子说:“要多吃苦,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以左宗棠的地位来看,这200两确实显得有点少,但这正好说明了他廉洁奉公的好品质。

当他在地方上做官时,为了能让老百姓日子好过点,他搞了好多对大家有好处的政策。打仗那会儿,他也时刻想着当地的百姓,总干些对大伙儿有利的事情。

跟李鸿章当官时拼命攒钱、不管军队纪律比起来,老百姓们更觉得左宗棠这人靠谱,他当官做的都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事儿,更受大家欢迎。

对老百姓而言,不管你多有能耐,干得多卖力,只有心里真装着大伙儿的人,才能在人们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