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发兵攻打大梁,孟尝君使燕、赵派出援军,使“秦王大恐,割地”

史海撷英 2023-12-30 16:07:09

当秦国联合魏国,将要进攻韩国的时候,韩国的大臣朱己对魏王一番精辟的分析,让魏王看到了秦王的险恶的用心。同时,也让魏王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能保存住韩国,对于魏国和韩国,就会产生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6年),依照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秦军东出攻打魏国,夺取了邢丘(今河南温县东)。这之后不久,齐、楚相约,也计划伐魏。恐慌不已的魏安釐王赶紧派使者向秦求救,可秦人却不理不睬。最终,还是年近九十的老臣唐雎出马, 才求得秦兵来援,解了魏国燃眉之急。

经过这场危机后,环顾四周魏安釐王发现,唯有救过自己的秦国还能交往。于是,他就想与秦结盟一起讨伐韩国,以求秦国归还魏国故地。

范雎入秦后,秦国对外就采取了“远交近攻”策略。韩、魏都是秦国近邻,也都是秦国的攻伐对象。这时魏安釐王还想着与秦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因此,魏国大臣朱己(《史记・魏世家》为“无忌”)及时站了出来,劝说魏安釐王不要对秦国抱有幻想。“魏将与秦攻韩,朱己谓魏王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此于其亲戚兄弟若此,而又况于仇雠之敌国也!今大王与秦伐韩而益近秦,臣甚或之,而王弗识也,则不明矣。群臣知之,而莫以此谏,则不忠矣。今夫韩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内有大乱,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破乎?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且便事;便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之上党而攻强赵,则是复阏与之事也,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以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是受智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而谷行三十里,而攻危隘之塞,所行者甚远,而所攻者甚难,秦又弗为也。若道汉河外,背大梁,而右上蔡、召陵,以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也。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矣。秦故有怀地刑丘、之城垝津,而以临河内,河内之共、汲莫不危矣。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之久矣。然而秦之叶阳、昆阳与舞阳、高陵邻,听使者之恶也,随安陵氏而欲亡之。秦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则南国必危矣。南国虽无危,则魏国岂得安哉?且夫憎韩不受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异日者,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梁也,千里有余,河山以兰之,有周、韩而间之。从林军以至于今,秦十攻魏,五入国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糜鹿尽,而国继以困。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阚,所亡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大梁也尚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而有郑地,无河山以兰之,无周、韩以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百此矣。异日者,从之不成矣,楚、魏疑而韩不可得而约也。今韩受兵三年矣,秦挠之以讲,韩知亡,犹弗听,投质于赵,而请为天下雁行顿刃。以臣之观之,则楚、赵必与之攻矣。此何也?则皆知秦之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乎王,王速受楚、赵之约,而挟韩、魏之质,以存韩为务,因求故地于韩,韩必效之。如此,则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然而无与强秦邻之祸。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共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韩是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则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则二周必危,安陵必易。楚、赵楚大破,卫、齐甚畏。天下之西乡而驰秦,入朝为臣之日不久。’”

朱己这番说辞切中要害,深刻揭露了向秦国投降的危机。不过,此时秦国在东周已然是一家独大,山东六国被秦灭的命运基本注定;魏人投降与不投降,其结果都是一样了。然而,朱己口中的“从林军以至于今”的“林军”是哪场战役呢?

战国形势图

林中,又称林、林乡,位于今河南中牟东北,恰好在魏都大梁家门口。如果敌军攻打至此,基本上下一步就是要围攻魏都大梁了。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伐齐,在济西之战中大败齐军,差点令齐灭国。也就是在这年前后,秦国攻占了陶邑(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并将其封给了相国魏冉。虽然在整个东周是一家独大,可陶邑毕竟远离秦国本土,周边又都是赵、魏、齐等等大国。“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之,故魏取之。”陶邑也是曾经的宋国领土,魏人如此凶猛地抢占宋国旧地,怎么能让魏冉安心?

于是,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魏冉派大军东出函谷关,经过周、韩之地,直接越过魏国长城攻拔了安城(今河南原阳西南,也有说今河南尉氏西)。随后,秦军又继续攻打林中,准备攻打大梁。朱己所说的“林军”,就是指这场战争。

林中之战,似乎是秦国又一次东征,并没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对于魏国来说,却是极为震撼人心的一场战争。自魏惠王以来,魏国逐渐没落,对秦早已是屡战屡败,甚至还丢失了大片河西、河东的土地。可即便是如此,秦军此前却还从未攻打过魏都大梁!林中一战,算是秦军攻打魏都大梁的开端。

面对汹涌而来的秦军,魏昭王坐立不安。不过万幸的是,此时魏国还有一位好相国。这位相国,正是名震整个东周的著名贤公子——孟尝君田文。数年前,田文被齐闵王排挤,出走来到了魏国。以前孟尝君担任齐相时,曾屡次率山东诸国合纵,竟然迫使强秦屡屡迫割地求和!“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

接受魏王委托后,孟尝君首先来到了赵国。

因为合纵伐齐时与赵人颇有往来,孟尝君也不客套,张口就向赵惠文王借兵:“文愿借兵以救魏。”

赵武灵王薨逝后,赵国与秦国来往密切,并不太想参与秦、魏之争,因此赵惠文王拒绝出兵:“寡人不能。”可田文却意外地来了一句:“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田文是齐人,在魏国担任相国,怎么这时说要效忠于赵王了?一时间,赵惠文王也反应不过来,忙问:“可得闻乎?”孟尝君接着分析道:“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以此而言,田文说赵国军事实力不强于魏,也算是在描述事实。毕竟,当年魏国的“魏武卒”也曾经是天下无敌。听到这,赵惠文王被说服了,答应出兵十万、兵车三百乘以救魏。

光是赵国兵力,孟尝君依然觉得不够,还需要其他诸侯的支持。当前,齐国正处在灭国边缘;韩国既然同意秦国借道,自然不会出兵救魏;五国伐齐时,楚国是唯一支持齐国的国家,更何况孟尝君与楚国还多次交恶。算来算去,唯有北方的燕国因灭齐而国力大盛,可以求助了。不过,如今燕军主力正在齐国攻城略地,会借兵给魏国吗?

不管能不能借到救兵,孟尝君都要前去一试。

见到燕昭王后,孟尝君请求道:“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公子常,身份不详,应该是燕国或魏国公子,曾长期推动燕、魏两国交往。可此时燕国不但军队主力在齐,国内还面临其它难题,让燕昭王不得不开口拒绝:“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望着燕昭王为难的脸色,孟尝君鼓励道:“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如今的燕昭王声望日隆,孟尝君这是想激发他的豪气。可显然,燕昭王并没有被说服,半天一声不吭。

孟尝君

见此情形,孟尝君又使出了以退为进之计:“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

一听说天下将有大变,燕昭王有些急,忙问:“大变可得闻乎?”孟尝君意味深长地说:“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孟尝君这是隐隐在威胁燕国了——谁知道魏国会不会因为燕国的不救援,与燕国反目成仇呢?对燕昭王而言,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灭齐复仇。如果东周其他强国联手伐燕,那么他的灭齐宏愿就肯定难以达成。听到这,燕昭王权衡了半天,终于咬牙答应了:“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当年孟尝君合纵伐秦,多次逼得秦国割地求和。得知孟尝君率燕、赵援军赶来,韩国国内瞬间就传出与赵、魏、燕媾和,反攻秦军的风声;秦军因此也不敢托大,赶忙撤军走了。林中一战就此落下帷幕。

纵观整个林中之战,过程并不怎么精彩,史料对此战的记载也不太多。可这一战后,秦人似乎就看穿了魏国软弱的本质,屡屡率兵围攻大梁,得到好处后又退兵。此后二十余年内,秦军竟然五次围攻大梁,让魏人吃尽了苦头。所以说,林中之役既是秦军围攻大梁的开端,也是魏人梦魇的开始。

魏冉

不过,秦军首次围攻大梁,对魏冉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或许是因为战事不利,这一年魏冉就被免去了相位,遇到了他仕途中的第一次挫折。而让魏冉遭受挫折之人,就是孟尝君田文。正是他从赵、燕二国借来了救兵,才使得秦军第一次围攻大梁功败垂成。

担任齐国之相时,孟尝君曾屡次合纵伐秦,都获成功;合纵伐楚,又取得垂沙(今河南唐河)之战的大胜。担任魏国之相后,孟尝君推动合纵伐齐,取得了济西之战的胜利;林中一战,再次合纵迫使秦军撤退——史料甚至记载,“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由此可见,孟尝君田文才是合纵的最强推动者,是能左右东周局势走向的风云人物。太史公暗讽孟尝君为“鸡鸣狗盗”之徒,是不是太小看他了?

2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