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感病因的理解方法错误
肖相如
问题:
夏季时,我接触过大量患者,都是描述晚上没有盖好被子或吹了冷风感到很冷而感冒,但症状大部分却是扁桃体发炎,咽痛为主。这种情况不应该是伤寒或中风的表现多吗?为什么没盖好被子会多数表现出咽痛呢?不知道和夏季有没有关系?
这是学生问我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很常见。大家看看,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
西医说,肺结核是因为感染了结核杆菌,是因为结核杆菌引起了肺结核。这个没有不妥。
中医说,伤寒是因为感受了寒邪,是因为受寒引起了伤寒。这个就出现了上面的问题。
西医的病因是实体病因,就是病因是实体存在的,西医的疾病是病因决定的。
中医的病因是概念,并不是实体存在,中医的疾病是由人体反应决定的,并不是由病因决定的。银翘散证的病人表现为发烧、不恶寒、口干、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这是中医的热证,但是病人可能告诉你,他是因为受了凉引起来的,也就是说,病人实际上感受的是寒邪。这怎么理解呢?
这要先看中医的病因是怎么来的?
中医的病因是审证求因,而不是审因求因。要确定病人是感受的热邪还是寒邪,并不是病人是否处在寒冷的环境,即感受寒邪、或者是病人是否处在高温的环境,即感受热邪;而是病人表现的是寒证,还是热证。
如果病人有如前所述的发烧、不恶寒、口干、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属于热的证,因此而确定病人感受的是热邪,无论病人是在寒冷的环境,还是在高温的环境中引起来的。
如果病人有恶寒、发烧、无汗、全身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等属于寒的证,因此而确定病人感受的是寒邪,无论病人是在寒冷的环境,还是在高温的环境中引起来的。病人所处的寒、热、燥、湿的环境,即外感病因,不是导致病人临床表现的证的实际因素,只能算是诱发因素。
同样是因为气温降低,即感受了寒邪导致的感冒,有的病人表现为外感寒邪初期的麻黄汤,那审证求因得出的结论是寒邪;有的病人表现为外感热邪初期的银翘散证,那审证求因得出的结论是热邪。
所以,中医的病因学说仍然是取类比象的结果。是用自然界寒热燥湿的特征来类比人体表现的证的特征,然后以此命名病因。病因的实质是人体表现的证的特征,不是引起人体发病的寒热燥湿等环境因素本身。
虽然冬天和北方气温低,容易使人体遭受寒冷的影响,也可能因此而发病的病人表现为伤寒的多,但并不是在冬天和北方发病的人都是伤寒。显然,季节的冬天、方位的北方、病因的寒邪、病证的外感寒邪的特征并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因此而推演出来的一些理论就不太靠得住了,如冬天感受的是寒邪,夏天感受的是热邪,秋天感受的是燥邪,春天感受的是风邪等。
还有在历史上有一些人认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则两伤营卫,即《伤寒论》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三纲鼎立”,显然,这不符合临床实际,其代表人物有王叔和、孙思邈、成无已、朱肱、方有执、喻嘉言等,这些都是很有名的医家。
金元四大家中的火热派刘完素认为,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用麻黄、桂枝等辛热解表,若必须用时,也应适当增入寒性药物,否则就会助长热邪而发生他变。故“以甘草、滑石、葱、豉等发散为最妙”,这也经不起推敲,他的这个方不就是六一散合葱豉汤吗?难道夏季的麻黄汤证用这个能治好吗?难道夏季的麻黄汤证就必须在麻黄汤中加石膏、知母吗?如果在麻黄汤中加石膏、知母,那不就是太阳阳明合病了吗?

本文作者: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著有《肖相如论治肾病》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特异性方证》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等著作。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