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肖相如肖相如频道
被长期误解的肾气丸
肖相如
【原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匮要略》共有四处用到肾气丸: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十五条: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十七条: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三条: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水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十九条: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炮)。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讲解】
一、方名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内经》这一段原文中所说的肾气,指的是肾中的精气以及肾的整体功能。
肾气盛、肾气实的特征是齿更发长、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阴阳和而有子;肾气平均的特征是筋骨劲强、筋骨坚、真牙生而长极、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肾气衰的特征是面色憔悴,发鬓颁白,发堕齿槁;重的就会女子地道不通、男子精少、形坏而无子了;再重的就会形体皆极而齿发去了;肾气有余的特征是年已老而有子。
仲景的肾气丸应该是补肾气,治疗肾气衰的方。
上面这些肾气衰的表现没有明确的寒热征象,不是典型的阴虚或者阳虚的表现,肾气丸也就不是补阴的或者是补阳的方。
将肾气丸作为补肾阳的代表方不准确。
二、主证
01
虚劳腰痛
腰痛,肯定和肾相关,因为腰为肾之府。但是否就是肾虚所致,并不能肯定,因为其他的因素也可以导致腰痛,如瘀血、寒湿等。如果是虚劳腰痛,那肯定就是肾虚了。
虚劳,就是张仲景提出来的。但至今学术界也没有准确的概念。根据《金匮要略》中虚劳的内容,我认为虚劳的定义是:气血阴阳皆虚,五脏并损的复杂性虚弱病证。
虚劳肯定是虚弱的,但是复杂性的,不同于单纯的虚证,也因此,虚劳不可能是急性的,病程会长。病程长的复杂的虚弱病证,肾虚就不可避免,所谓“五脏所伤,穷必及肾”。虚劳的病人出现的腰痛,必定是肾虚的腰痛。
02
少腹拘急
这里的少腹,应该是小腹。
少腹拘急,即小腹部拘挛、紧张、不舒适。这种感觉在老年人相当常见,因为老年人的泌尿、生殖系统的退行性改变、慢性炎症很普遍,如男性的前列腺肥大、炎症,女性的慢性尿路感染、阴道炎等,都有小腹部的不适感。这些表现是衰老的表现,而衰老的本质是肾虚。老年人的少腹拘急,是肾气丸证;依此类推,慢性虚弱病人出现的少腹拘急,也是肾气丸证。
小便不利也是肾气丸的主症。如果病人同时有小便不利,那少腹拘急就是必然的。
在临床上,少腹拘急可以引申一点,如男性的阴茎、睾丸抽痛,女性的阴道抽痛等,也是肾气丸证。
需要注意的是,肾气丸证的少腹拘急必须是虚弱人群,如老年、慢性虚弱性疾病等。如果是强壮的人群,那就是桃核承气汤证或抵当汤证之类。
肾气丸证的少腹拘急,也与瘀血有关。因为生地黄、丹皮、桂枝,都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以治疗瘀血为主的桂枝茯苓丸中就有桂枝、茯苓、丹皮。
日本医家认为,《金匮》中所说的少腹拘急,在临床上可见到少腹部的腹直肌紧张,从少腹到阴股有牵引感,按诊时可以触及脐下正中有条索状物。
03
少腹不仁
附方崔氏八味丸的主证有“少腹不仁”。
少腹不仁的表现为脐下少腹部的松软无力,按之没指,患者自觉该处麻木不仁、感觉减退。
脐下的小腹部即是丹田,是肾气的潜藏之处。小腹部的松软无力,是肾气虚的典型表现。与此伴见的表现有尿无力、阴茎勃起无力、阴道松弛、憋不住大小便等,老年人和虚弱的病人都常见。
日本的龙野一雄认为,少腹不仁系指下腹壁紧张程度软弱者而言,有麻痹的含义,麻痹有知觉麻痹和运动麻痹,临床上包括此两方面,皆作不仁处理。少腹不仁的他觉腹证是腹壁的软弱,其软弱的程度有比上腹部软乃至像棉花般软之间的各种程度。这是八味丸的腹证。
04
小便不利或小便数多
虚劳腰痛和妇人转胞有小便不利,男子消渴有小便反多。
主水是肾的重要功能。主水,就是维持水的正常代谢。肾的主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水的正常运行输布,包括正常的排泄小便;一是固摄水液,不使水液流失耗散,包括正常的贮藏津液。肾气衰,无力运行水液,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无力固摄水液,则可出现小便频数量多,甚至遗尿等。
同样需要强调,小便不利或小便数多,见于虚弱人群才是肾气丸证,见于强壮的人群则不是肾气丸证。
妇人杂病的转胞,原文谓“胞系了戾”,不必等同于西医的输尿管的扭曲缠绕,而应该理解为虚弱的妇人出现的小便不利。
05
短气
短气,就是呼吸的时候气不够用。即如《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第二条所谓“短气不足以息”。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和《痰饮病篇》都提到了短气,这两篇中的短气都和痰饮阻滞,肺气不畅有关。
肾气丸所治的短气见于痰饮病篇,其特征应该是病人短气,可见小便不利,没有其他的伴随证,短气的程度也不重,体质是虚弱的。如果短气的程度重,有其他的伴随证,就不是肾气丸证了。
如《痰饮病篇》第二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应该是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的栝蒌薤白白酒汤证,表现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短气还常见于肺气虚、脾气虚,在短气的同时伴有肺气虚和脾气虚的表现。
三、方解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地黄可填骨髓,长肌肉,久服轻身不老。《名医别录》记载干地黄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归纳起来,干地黄的功效有:填精补髓,强壮身体,抗衰老。这就是恢复肾的功能,就是补肾气。
《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茱萸,久服轻身。《名医别录》记载,强阴,益精,安五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归纳起来,山茱萸的功效有:强阴益精,强壮身体,抗衰老。也是恢复肾的功能,补肾气。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山药,补虚羸,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名医别录》记载的山药,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藏,强阴。归纳起来,山药的功效也是恢复肾的功能,强壮身体,抗衰老,也是补肾气。
来源于《汤液经》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记载的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小便不利,脉快;大补肾汤治精气虚少,骨痿,腰痛,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都以干地黄为君。
可见,干地黄是补肾的正品,干地黄与山茱萸、山药的配伍是补肾的最佳组合,肾气丸以八两干地黄为主,配四两山茱萸和四两山药,目的就是补肾气,恢复肾的功能。
肾气旺盛,肾的功能恢复,则脚气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消渴小便多、妇人转胞不得尿、微饮短气等,以及一切因为肾气虚衰,功能减退导致的种种表现,都会随之消失。
方中的三味泻药,泽泻可以利水、泻肾浊,茯苓利水,祛脾湿,丹皮泻肝火,这是我们熟知的。
此外,《神农本草经》记载泽泻“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名医别录》记载的泽泻“补虚损五劳,起阴气,止泄精”,这些都是明显的强壮、抗衰老的功效,也就是补肾气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名医别录》记载的茯苓“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也有强壮、抗衰老的功效,即补肾气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丹皮“安五脏”;《名医别录》记载除“五劳,劳气之外”,也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一两桂枝和附子,可以化气肾气,即促使精化为气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防止方中的地黄、泽泻、丹皮等的寒凉。
从整体上看,肾气丸的寒热倾向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温阳作用,不适合用于治疗肾阳虚衰的虚寒证。后世将肾气丸作为温补肾阳的代表方不符合仲景的意思,也不符合临床实际,张仲景用肾气丸治疗的不是明显的寒证。
四、特异性方证
1、虚弱人群的腰痛,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2、虚弱人群小便不利,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3、虚弱人群小便频数,甚至遗尿,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4、虚弱人群少腹拘急,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5、虚弱人群少腹不仁,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6、虚弱人群短气,小便不利,无明显寒热征象和其他伴随证者,肾气丸主之。
7、肾虚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8、早衰无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本文作者: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著有《肖相如论治肾病》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特异性方证》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等著作。
爱中医则为之计深远!
中医复兴之路就在脚下:回归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