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过汉文,勤如王莽”的梁武帝萧衍曾缔造盛世却因大力崇佛被饿死

史海撷英 2025-04-06 20:16:49

梁武帝萧衍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皇帝,以其虔诚信仰佛教而被后世称为“菩萨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不仅是南朝历史中最长的统治时期,也见证了南朝经济文化的极盛时代,被称为“天监之治”。然而,这位曾被称为贤明之君的皇帝,其晚年却因一系列失误招致了灭顶之灾,最终导致了“侯景之乱”的爆发,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使得梁朝在历史的洪流中黯然消失。梁武帝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既充满了辉煌的功业,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出身显赫,早年崛起

萧衍出生于兰陵萧氏,这一显赫的家族以西汉丞相萧何为祖,家世显赫。凭借家族的深厚背景,萧衍在早年仕途顺遂。他进入仕途后不久便成为南齐开国功臣、卫将军王俭的幕僚,迅速崭露头角。由于他在辅助齐明帝萧鸾登基过程中立下了功劳,萧衍被提拔为中书侍郎,随后升任黄门侍郎,逐步走向了权力的中心。

萧衍不仅在朝廷内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更因担任襄阳太守时的卓越表现而声名鹊起。当时的襄阳是南朝与北朝对峙的前线,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贤首山之战中,萧衍以少胜多,击退了北魏号称三十万的大军,“建武二年,魏遣将刘昶、王肃帅众寇司州,以高祖为冠军将军、军主,隶江州刺史王广为援。距义阳百余里,众以魏军盛,趑趄莫敢前。高祖请为先启,广即分麾下精兵配高祖。尔夜便进,去魏军数里,迳上贤首山。魏军不测多少,未敢逼。黎明,城内见援至,因出军攻魏栅。高祖帅所领自外进战。魏军表里受敌,乃弃重围退走。”为南朝保住了北方的重要防线,这使他在军中威望大增。

起兵建国,梁朝奠基

然而,南齐的命运却因齐明帝的驾崩而急转直下。齐明帝萧鸾驾崩后,其子萧宝卷继位,这位年轻的皇帝治国无术,暴虐无道,滥杀功臣,引发了朝野的广泛不满。建武五年(498年),萧宝卷登基后的第三年,江南大地已是风雨飘摇,萧衍眼看时局不稳,决定在襄阳起兵。

萧衍的起兵如同一场暴风骤雨,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便攻至建康,推翻了萧宝卷的政权。萧衍虽然名义上为大司马,掌握了军政大权,但他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最终在中兴二年(502年)迫使齐朝小皇帝禅位于自己,建立了梁朝。“戊辰,巴陵王卒。时上欲以南海郡为巴陵国,徙王居之。沈约曰:‘古今殊事,魏武所云“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上颔之,乃遣所亲郑伯禽诣姑孰,以生金进王。王曰:‘我死不须金,醇酒足矣。’乃饮沉醉;伯禽就折杀之。”

萧衍

在梁朝建立之初,萧衍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迅速稳定了局势,并将国家带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梁朝的开国皇帝,萧衍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恢复和发展了战乱中的江南社会,使梁朝的国力迅速强盛起来。文化方面,萧衍大力推崇儒学,广开学府,礼贤下士,使得梁朝成为南朝文化的高峰。

狂热信佛,舍身出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萧衍逐渐开始沉迷于佛教,这一信仰影响了他的一生,甚至改变了整个梁朝的命运。萧衍的佛教信仰源于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也与他年轻时的经历和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在位期间,萧衍多次舍身出家,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皇帝行为。普通八年(527年),萧衍第一次舍身出家,同泰寺成为他短暂的修行之所。三日后,萧衍在大臣们的恳求下回宫,并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通”,此举标志着他对佛教的狂热信仰正式开始影响他的政治生涯。

之后,萧衍在位期间又三次舍身出家,每次均引发朝廷的巨大震动。大臣们为了迎回这位“菩萨皇帝”,不得不筹集巨额资金赎回他的“肉身”。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此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在当时的社会中被视为一件极为荒诞的事件,然而,萧衍的这些行为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他通过对《大般涅槃经》的研究,推行僧人吃素的规定,确立了汉传佛教吃素的传统,影响深远。

萧衍

萧衍对佛教的狂热信仰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出家行为上,还表现为他对佛教理论的深入钻研和推广。他认为佛教的戒律中有“不杀生、不淫欲”的原则,于是他自己身体力行,严格遵守,甚至禁欲。《梁书》记载,萧衍在五十岁之后便不再与女人同居,这一禁欲行为持续了将近四十年之久。当时,萧衍将后宫中的嫔妃几乎全部遣散,只有贵嫔丁令光留在京城,其余嫔妃则被送往各地,跟随各自的子嗣生活。

萧衍实行的政策大都对维护南梁政治的安定,促进经济的复苏、发展有益,但在司法实践中“急于黎庶”,引起人民的不满;“缓于权贵”,又使统治集团肆无忌惮,最后终于酿成恶果。只是在萧衍统治的前期,这些矛盾还未激化,在政治上尚能保持一个粗安的局面。到了他在位晚年,委事群幸,政事逐渐昏暗。总之,梁武帝在位后期,梁朝政治腐败,风气萎靡,社会贫富悬殊,国力外强中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梁朝国内的矛盾如此尖锐,也为侯景之乱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后来侯景告台城士民书中提到:“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

佛心误国,侯景之乱

尽管萧衍的信仰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但他晚年的这些行为却对梁朝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国家治理方面,萧衍逐渐疏于政务,导致朝廷内外的管理出现了问题。而他最致命的失误,便是轻信了东魏叛将侯景的投降,导致了“侯景之乱”的爆发。

侯景

侯景原为东魏大将,因功勋卓著而在北朝享有盛名。然而,侯景心机深重,高欢死后,他为了自保而向南朝投降。当时,梁朝的许多大臣都看出了侯景的野心,建议萧衍不要收留这个危险的人物。然而,萧衍却因一念之仁,收纳了侯景,并给予了他优厚的待遇。“高祖梦中原平,举朝称庆,旦以语异,异对曰:‘此宇内方一之征。’及侯景归降,敕召群臣议,尚书仆射谢举等以为不可,高祖欲纳之,未决;尝夙兴至武德阁,自言‘我国家承平若此,今便受地,讵是事宜,脱致纷纭,悔无所及’。异探高祖微旨,应声答曰:‘圣明御宇,上应苍玄,北土遗黎,谁不慕仰?为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分魏国太半,输诚送款,远归圣朝,岂非天诱其衷,人奖其计!原心审事,殊有可嘉。今若不容,恐绝后来之望。此诚易见,愿陛下无疑。’高祖深纳异言,又感前梦,遂纳之。及贞阳败没,自魏遣使还,述魏相高澄欲更申和睦。敕有司定议,异又以和为允,高祖果从之。”萧衍的这一决定,彻底埋下了祸根。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以“清君侧”为名,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史称“侯景之乱”。侯景的叛军如疾风骤雨般迅速攻占了梁朝的大片领土,最终包围了建康城。面对侯景的叛乱,萧衍虽已号召各地军队前来救援,但各路援军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形成合力,致使叛军长驱直入。建康城最终被侯景攻陷,梁武帝萧衍被围困在台城,处境极为危急。

最后的结局:一代帝王的悲剧

“上虽外为侯景所制,而内甚不平。景欲以宋子仙为司空,上曰:‘调和阴阳,安用此物!’景又请以其党二人为便殿主帅,上不许。景不能强,心甚惮之。太子入,泣谏,上曰:‘谁令汝来!若社稷有灵,犹当克复;如其不然,何事流涕!’景使其军士入直省中,或驱驴马,带弓刀,出入宫庭,上怪而问之,直閤将军周石珍对曰:‘侯丞相甲士。’上大怒,叱石珍曰:‘是侯景,何谓丞相!’左右皆惧。是后上所求多不遂志,饮膳亦为所裁节,忧愤成疾。”“须臾,景乃先使王伟、仪同陈庆入殿陈谢曰:‘臣既与高氏有隙,所以归投,每启不蒙为奏,所以入朝。而奸佞惧诛,深见推拒,连兵多日,罪合万诛。’武帝曰:‘景令何在?可召来。’景入朝,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升殿。拜讫,帝神色不变,使引向三公榻坐,谓曰:‘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景默然。又问:‘卿何州人?而来至此。’又不对。其从者任约代对。又问:‘初度江有几人?’景曰:‘千人。’‘围台城有几人?’曰:‘十万。’‘今有几人?’曰:‘率土之内,莫非己有。’帝俯首不言。景出,谓其厢公王僧贵曰:‘吾常据鞍对敌,矢刃交下,而意了无怖。今见萧公,使人自慑,岂非天威难犯?吾不可以再见之。’”台城围困期间,年迈的萧衍陷入了绝境。由于缺乏食物,萧衍最终在饥饿和绝望中驾崩,享年86岁。“五月,丙辰,上卧净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嗬!嗬!’逐殂。年八十六。景秘不发丧,迁殡于崐昭阳殿,迎太子于永福省,使如常入朝。”他的驾崩方式在历史上被视为一种极大的讽刺——一位曾经意气风发、开创梁朝盛世的帝王,最终却因信仰佛教和轻信奸佞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位“菩萨皇帝”的结局成为了千古笑柄,成为后世反思君王统治的一面镜子。

然而,萧衍的历史地位却并未因他的悲惨结局而完全被否定。虽然侯景之乱抹杀了他许多的功绩,但萧衍的开国之功及他在位初期的治国成就仍为后人所称道。东魏权臣高欢就表示:“江东复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评价说:“梁萧氏兴于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而著名历史学家钱穆也对他评价颇高:“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这些评价反映了萧衍在历史上的复杂形象:他既是一个勤政爱民的贤君,也是一位因信仰偏执而误国的悲剧人物。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