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小人物·大职场】的第130期人物:一个学了8年医学,干了10年医生才慢慢找到做医生感觉的80后骨科医生
年龄:37 职业:骨科医生
坐标:东北 年收入:20万
有人说,骨科医生和木匠差不多,工作工具都是锤子、钳子、螺丝钉之类的,每天敲敲打打的。当我听到有人把骨科医生和木匠划等号,我总是会笑笑说,“哪里一样呀?我们修补的是一个带有疼痛感的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

所以,我以自己是一名骨科医生而骄傲。
倒不是这个身份有着让人羡慕的高薪,也有着让人崇拜的职业感,我是为我自己的一路选择和努力坚持,并且做到今天的成就而感到欣慰。因为,做医生这条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前几天,有个号发表一篇文章《骨科跳槽最多,收入最高的科室月薪1.8万》。我上大学时候的同寝老大发信息问起我:“你有想法么”?
我说,你三弟现在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目前没有,但不排除以后不会,还得看医疗环境。如果医疗环境真不行了,我可能也得去一线经济发达的城市发展。
现实中,我身边确实有同事如文章所说的,今年离职和进一步求职层面表现出了更大的激进和由北向南的态势。他们有的已经去了南方,有的还在考虑。

我有一个学哥,前年去了南方,举家南迁。他觉得在单位没有什么上升空间了。他的老婆是小学教师,就算到南方,也比较好找工作,况且,孩子读小学5年级。他先去南方安顿好家,等孩子小学毕业就全家一起过去。
中秋节的时候,我偶遇过他一次。他告诉我,南方的待遇确实高,同样的付出,薪水至少是咱这的三倍。随后他问我,你就没想想?
我说:“暂时没这个想法。”

我工作近10年,我才刚刚找到做医生的感觉。我到啥时候都相信,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技术不行,换个地方也不行。所以,我暂时不会选择为了事业举家南迁。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想法也不同吧。
我来说说我的经历。
我小名叫大壮。我妈给起的,就是现在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儿子,每当我回父母家,她依然会在家里喊我小名。因为,小时候体弱多病,家在农村,为了好养活就给我起了一个健康的名字。作为独生子的我,健康活下来是我妈最大的愿望。
从我记事起,我记得我们家有个药铺,一面墙都是各种格子,抽拉出来就有各种药材。我爸算是子承父业,所以,在我这里,他也希望我继承他的生意。
从小耳濡目染,在我三五岁的时候,就知道几种药材的名字,白芍、黄芪、柴胡之类的。所以,我爸认为我,这是在为将来我当医生打基础。

如愿以偿,报考志愿目标明确,就是医药大学。
苦读本科5年,研究生3年,8年的时光一直都在学习。看着高中学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已经毕业找工作,开始赚钱养家,而我还没有走出大学校门,每天在大学校园里捧着厚厚的医学书学习、背诵,面对各种考核考试。有时候真觉得未来挺渺茫的。
我们有不少同专业的同学,耐不住这样长的时光,有的通过关系回老家当医生护士去了。有的就干脆转行,有的人选择做金融行业。毕竟,生存就业才是最现实的。
我认为自己没有别的选择,子承父业是我爸给我的梦想,而且扎根太深。所以,在医学学习方面,我比较刻苦,我也愿意学习,家里的经济实力还能满足我,即便继续深造不工作,也不会有生存压力。
所以,一路走来,8年时光,我终于毕业了。

然而毕业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还要继续努力踏入医院的那道门槛,才算这么多年不白费,也是敲开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当然,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和我一样有同样学习8年的同学,即便8年毕业,也同样面临不一样的命运。
在非常激烈的竞争中,落选的最后选择回老家的二甲医院去做一名普通医生,稍有点实力的,就去市级医院做医生。但至少还在医生这个行业,就不枉费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
我选择留在大城市继续打拼。家里也在经济上和人脉上帮了不少忙。即便如此,打铁也需自身硬,那严格的笔试是敲门砖,然后才是面试环节。我以优异的成绩入选,在一家知名骨科医院当了一名骨科医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工作中,谁也不会因为你是主任的学生或者徒弟就会高看你一眼,全凭自己本事。

我们骨科医生用的工具都是各种锤子、螺丝钉、电钻、螺刀等等,这些工具千差万别,做什么手术就要用什么工具,这个都得了熟于心,更得胆大心细,容不得半点马虎。
还得吃得了辛苦,如果知道有手术,我们都不敢喝水,如果手术时间长,还要带成人尿不湿,我们吃饭不看点,只看手术完没完,忍受饥饿都是我们的挑战。
我记得刚参加工作两年时间,主任让我配合一台手术,那是我参与的最长的一台手术从早上8点多,到凌晨2点多。我们不敢喝一口水,因为怕上厕所。手术成功的第一时间,我就跑去厕所 ,然后把自己撂倒在走廊的硬板凳上。那一天,我一口饭也没吃,因为根本吃不下。
如果自己对未来有目标,想有发展,往上深造,必须敢闯,必须实践。如果害怕或者没有目标,就永远没有机会。所以,在医院工作了很多年依然做不了主刀的大夫也是大有人在。
我之前学的是中医骨病,后来,在外科深造。学习大量理论,跟着实践,中西医结合,也让我的技艺得到了提升。

所以,我如今工作10年,才找到当一名医生的感觉。在这之前,需要经历各种心态上的、体能上的、技术方面的种种考验。
做医生必须要有使命感,内心的那种救死扶伤的精神,如果简单地拿钱来衡量,那很难将这份工作长久做下去。因为,一是辛苦,另外,技术不过关,自己不肯学,自己的自信心也上不来。
在我从助理医生升级为医生时,一些重要的关键的手术,我还是不能做。但是,我一有机会就要去学习实践。
看完专家做的手术手法,自己再回来模拟练习,每个人的手法不同。观察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最后都要转化成自己的。

从参加工作到如今孩子上学。我和家人都是聚少离多的。每天7点多从家出来,如果赶上下班前有手术,时间就不受控制。有时候甚至几天回不了家,就在医院睡,第二天接着上班。

我的爱人是我的同事,只是在不同科室,我们几乎很少碰面。
有的时候,她能在家陪孩子,而我还在班上忙。偶尔我能到家早 ,她可能会赶加班。虽然聚少离多,但我们都是同行业,都了解对方的工作性质,彼此都能给予理解。
偶尔,我们在单位能碰上,也像同事一样打招呼,但内心是彼此温暖的。
我想,我的生活和大多数医生一样,主要就是两点一线,家和医院。最重要的两件事是陪孩子和睡觉。只要不是睡觉,就会抽出所有时间陪伴孩子。而根本没有自我的时间。作为医生,对孩子的陪伴时间太少了。这一直是我们内心的愧疚。
不过,我想,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所有的付出都会最终回到我们身上。儿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生过什么大病,所以也不用我们操心。我和妻子赚的钱在当地买了一套房,即可以做孩子的学区,这样,老人帮忙照顾孩子,我们内心也踏实。

孩子也比较理解我们。有一次,我听奶奶跟我说,你儿子和小朋友说,我爸爸妈妈可忙了,他们是医生。虽然没时间陪我,但是,他们能让更多的人健康起来。
我和妻子听了都很欣慰,也更觉心酸。
对儿子的亏欠我们一直想办法弥补。在儿子上小学前一年,他要参加一个武术比赛,借此机会,我和他妈连续工作了1个月没有休息,把假期窜出来3天。那是我们在一起度过的72小时,特别幸福,满足。
即便生活被工作占据,但我内心还是很感恩和满足的。
工作了10年,我现在才有点找到做医生的感觉。但我想,能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医生要面对各种压力,有的是家庭压力,与家人聚少离多,所以,有的后期调离岗位,选择做后勤;有的不堪心态压力,因为每一次场手术都是一个新的个案,除了经验之外,还要有自己的判断,一旦失误,就是事故。所以,精神压力也很大。
骨科医生虽然不用与生命赛跑,但也需要争分夺秒。

我记得大年三十我值急诊,快到傍晚的时候来了一名患者,鲜血淋漓,切菜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指切断了。用一块抹布包裹着,白色的毛巾已经浸染了很多。当班的人赶快进行手术。当时我们几名医生在显微镜下奋战了4个多小时,才成功接好。如果稍有不慎,血管的缝合不好, 就会影响患者日后的使用功能。
等我们走出手术室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每一次手术的成功,都是对自己信心巨大鼓励。做的手术成功次数多了,除了自己内心强大,也会赢得内部赞誉,这也才是一名医生走向成熟成功的积累。
我们经常给患者看病治病,但是我们骨科医生身上的病痛也不少。我们经常提醒患者注意休息,运动,一些方法预防,但我们自己做不到,经常一台手术一个动作要好几个小时。我们也得忍着各种疼痛。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医生职业好值得羡慕,收入高值得羡慕。但是背后付出的辛苦,是很多没当过医生的无法理解的。
月薪过万的医生只是一部分,大多数医生还是每个月只有几千元的工资养家糊口。我相信每一名医生坚守在这条路上,内心都有一份天使的使命与内心的情怀,才不辞辛苦在医师的岗位努力着。

我经常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药铺挂着的那幅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作为医生,我相信,这也是所有医生的祈愿。
一直以来,就有个想法,讲述身边普通人的职场、创业故事,他们可能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没有腰缠万贯,甚至还在努力为生活,为房子打拼,但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故事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故事里一定有悲伤,有温度,有力量,有触动你的某些东西,小人物,也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