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近日,一艘长约10米的挪威小型渔船,在北极圈附近的索姆马罗伊村海域执行日常捕捞任务后,于归途中意外地“捕获”了美国海军的核动力潜艇——弗吉尼亚号。渔民:一天白干,但开眼了。
事件的主角“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的第四代攻击核潜艇。该潜艇配置先进,装备了4个533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系统,具备发射MK-48重型鱼雷及“鱼叉”反潜导弹的能力。此外,它还搭载了一套12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VLS),可垂直发射射程覆盖至25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这些强大的武器系统,赋予了“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卓越的远洋反潜、反舰和对陆攻击能力。作为美海军水下力量的杰出代表,“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以其出色的静音性能而著称,被誉为海洋中的“幽灵”。
其实无论是在水面航行还是在水下潜行,潜艇的态势感知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在水面航行时,潜艇主要依赖指挥塔围壳上的值班军官进行肉眼观察,并辅以航海雷达等设备。然而,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如大雾天,若航道上存在未标注在电子海图上的障碍物,如渔网、拖网或水产养殖设施等,与潜艇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对于水面舰艇而言,或许可以通过放下小艇进行人工修复,但对于潜艇来说,一旦被缠绕,问题便变得十分棘手。在水下潜行时,潜艇的态势感知手段更为有限。
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日益显著,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据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估计,其石油储量高达900亿桶,天然气储量更是达到了47.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未开采油气总量的22%。正因如此,美国正加速推进其极地战略的转型与升级,旨在争夺北极地区的资源控制权。除了能源因素外,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同样引人关注。近年来,美国潜艇频繁现身特罗姆瑟港口外的避风峡湾,挪威海岸警卫队也不得不协助进行补给和新船员的运送工作。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更是不断加大对北极地区的军事投入,试图强化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参加北约外长会议期间宣布,美国将在挪威北极城市特罗姆瑟开设外交站点,这一站点将成为美国在全球最北端的外交据点。在今年8月,美国国防部揭晓了《2024年北极战略》,标志着自2019年以来对该地区战略的首次重要修订。新战略着重指出,美国将增强其在北极区域的军事部署与监控力度,同时加大对先进传感器技术、雷达系统及军事装备的投资,旨在确保北极不会成为其战略视野中的“盲点”。显而易见,美国正试图通过加剧北极地区的军事化趋势来谋求全球霸权。美国核潜艇这次被捕其实就是缺德事做多,撞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