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中国代表团在大会上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成功引领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的企图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揭露了西方国家的丑恶嘴脸。
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利用气候变暖问题来控制人类的碳排放,从而制定新的全球政治经济游戏规则。这一策略的本质在于,西方国家希望借助自身的科技、资金和工业能力,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然而,这一阴谋在中国面前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本届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代表团与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七十七国集团紧密合作,共同对抗西方国家的阴谋。他们通过科学测算,提出了一个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的要求:发达国家每年给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从1000亿美元提升至1万亿美元。
在气候融资目标确立之外,大会还精心布局了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及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之路铺设了更为坚实的基石。提及此,不得不聚焦于中国的飞速进步与显著变化。在碳排放议题上,中国曾一度处于劣势,既缺资金又少技术,还饱受发达国家的压制。面对此景,中国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为争取碳排放权益据理力争;另一方面,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减排责任,并着手技术革新与储备。直至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中国才正式获得碳排放的平等地位。自《巴黎协定》生效至今,近十年间,中国始终未曾放慢技术革新的步伐。如今,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的占比已超40%,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13.6%提升至18.5%的贡献率高达45.2%。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历史上碳排放累计最多的发达国家,美国本应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引领角色,积极贡献力量。然而,美国却选择加剧阵营对立,在此次气候大会上拉拢欧盟国家向中国施压,无理地提议将中国归类为发达国家。美国将气候议题与地缘政治博弈挂钩,推卸责任于他国,这成为阻碍国际社会达成共识的关键因素。随着特朗普预定于明年1月20日重返白宫,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以往,众多欧洲国家依赖“北溪”管道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并以此作为推动环保议程的筹码,试图在国际上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北溪”管道受损严重,迫使许多国家因经济压力而恢复使用化石燃料,绿色能源的发展道路遭遇重重阻碍。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欧洲国家并未从全球气候危机的视角去理解和支持,反而跟随美国步伐加征关税,为全球绿色转型设置了人为障碍。日本更是重量级,由于油气资源匮乏且近年来在核电站事故处理上表现不佳,导致清洁能源发展受挫。在民众普遍因恐惧而反对核能及其他清洁能源的背景下,政府为避免违背民意,选择继续依赖化石燃料进口,使得新能源的发展步履维艰。而且关于本届气候援助资金,美西方国家是否能真正履行其承诺并实现兑现,目前尚存在不确定性。要知道发达国家在过去也曾作出过类似的援助承诺,但多年过去后,其实际兑现的金额却远远低于承诺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