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7年那会儿,有个头发全白的老人家,在女儿的帮忙下,慢慢走到了南昌西边郊外的方志敏烈士墓前。你猜这老人家是谁?他就是之前被特别释放,没几年功夫的黄维。
两个人慢慢走近,一抬头,那三个字映入眼帘,他瞬间情感崩溃,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掉。闺女瞧见老爹这副深受触动的模样,心里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就想赶紧带他离开。但这时候的黄维,心思已经完全沉浸在了往昔的回忆里。
黄维和方志敏这两位英雄是怎么碰面的呢?为啥黄维会哭得那么悲痛欲绝?说起来,他们之间的相识过程挺有意思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两人都是心怀家国的热血青年,因为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慢慢走到了一起。具体是怎么认识的,可能是在某个革命活动中,也可能是在战斗间隙的交流里,反正他们就这么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于黄维为啥哭得那么伤心,这背后的故事也挺让人动容的。方志敏是个坚定的革命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黄维深知这一点,也深深敬佩方志敏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所以当得知方志敏牺牲的消息时,黄维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他忍不住放声大哭,那泪水里既有对战友离去的哀伤,也有对革命道路艰辛的感慨。总之,黄维和方志敏的相识是革命的缘分,而黄维的痛哭则是对战友深深的怀念和敬仰。
【一、少时相遇,给予帮助】
黄维,一个正宗的江西人,上学那会儿,他交到了一个好大哥,那就是方志敏。不过,后来他们俩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在那个动荡不安、贫穷困苦的年代,黄家失去了主心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里头,就剩下黄维和他老妈两个人,他们只能互相依靠,勉强度日。
还好妈妈会做点手工活,能帮家里添点收入,这样咱俩的日子也就能凑合过着。等黄维到了该上学的岁数,妈妈就更拼了,整天忙得团团转,就是想多攒点钱,好让儿子能去上学。
在那个老时候,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读书那可是唯一的出路。黄维是个特别孝顺的孩子,心里头明白母亲过得不容易,平日里总是抢着帮母亲做些自己能干的事儿。等他上了学,那学习劲头可足了,简直是拿出了十二分的努力,一门心思全扑在了学习上。
他心里盘算着,等学业有成,得找个像样的活儿干,好让老妈别再那么辛苦。所以,他读书那会儿,真的是拼了命地认真。后来,他成绩好得不得了,就争取到了上师范学院的机会。进了新学校,他还是保持着以前那股子学习的劲儿。不过,因为家里的那些事儿,他还是挺孤单的,不怎么跟人打交道。
他每天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去教室上课,就是一头扎进图书馆埋头苦读。他不太愿意和其他同学打交道,就连同班和同宿舍的同学,都跟他挺生疏的。因为这种孤僻的性格,他渐渐地成了大家眼中的“特别存在”。他慢慢感觉到,周围的人好像在有意无意地排挤他、疏远他,这让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当他觉得自己孤立无靠,没人能帮忙的时候,碰上了生命中的贵人——方志敏大哥。因为他们是老乡,所以在外面总是相互扶持。方志敏的性格跟他截然不同,两个人在一起特别合得来,互补性很强。自从认识以后,他们就把对方当成了知心朋友。
那时候,方志敏已经对革命思想有所接触。他家境殷实,这让他有机会读到很多先进的书籍,还有国外的著作。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读过马一浮老先生亲笔译出的《资本论》。因此,他的思想和视野都特别开阔。每次和他聊天,黄维都感觉收获满满,学到了不少东西。
黄维给人一种“学问派”的感觉,大家都这么叫他,但他对方志敏却像是对待多年未见的亲兄长,既热情又敬重。没过多久,他们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方志敏身边总是带着一堆书,有次黄维看到了,就挑了几本借走,准备好好研读一番。
看了《新青年》之后,他收获了不少前沿的知识,这些新思想让他整个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起初,他还担心学校不让看这类书,但方志敏一听就笑着摇了摇头,说学校其实并不反对大家看这些书,而且很多同学手里都有这样的书呢。
在翻看书页的时候,他明白了现在国家所处的境地,真是困难重重,既有内部的纷争,又有外来的威胁。通过书中的描述,他认识了孙先生,知道是孙先生带领大家进行革命,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心里头真是既敬仰又向往。那时候,方志敏其实已经是我们党里的一员了。
在学校那会儿,方志敏和黄维可是铁哥们儿,一直互相帮助。但后来,方志敏接到一个新任务,得离开学校了。黄维一听,心里直痒痒,也想跟着出去闯闯。可你知道吗,我党的任务和情报那都是绝对保密的,这事儿关系到好多同志的性命呢。所以,方志敏根本不敢带上黄维。他想了想,就对黄维说,家里有点急事,得回去看看。
由于工作有了新的安排,方志敏没法再待在学校,这让黄维又一次感到没了方向,心里空落落的。他没人指引,不知道该往哪儿走。而且,他脑子里总想着母亲一个人在家,日子过得挺不容易,这让他特别挂心。所以,一毕业,他就马上决定离开学校,回到老家去陪母亲。
在小镇上,黄维想找个学校教书,靠教书赚的钱来帮忙养家,好让母亲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但没过多久,革命的浪潮就汹涌而来,深深影响了黄维的思想。他开始琢磨着,要不放下书本,去当兵报国。不过,他又放心不下自己的母亲。
他悉心照料母亲,让她的日子渐渐滋润了起来。转眼过了一年,他收到了师范时老同学的来信,信里头说革命领袖孙先生打算出钱建黄埔军校,还问他对去报考有没有兴趣。
黄维一听这话,心里立马就热乎起来。他急匆匆地赶回家,看到老妈一切都好,心里别提多踏实了。他把自己挣的大头钱都交给了老妈,只留了点零花,然后一五一十地跟老妈讲了讲最近的事儿。老妈一听,特别支持他,立马帮他收拾东西,准备让他去南昌的招生点。就这样,黄维带着老妈的祝福和行李,踏上了前往南昌的路。
黄维心里琢磨着,想把这事儿跟方大哥说一声,听听他的意见。他打包好行李,就直接奔汽车站去了,一路往西,目标是南昌。刚踏出车站大门,他就瞧见一大堆人围在那儿,中间站着个特别高大的家伙,正在慷慨激昂地说话呢。
黄维一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心里头一喜,赶紧凑过去一看,哟,还真是方大哥呢!他二话不说,立马就跑上前去跟方大哥套近乎。这时候,方志敏正忙着给大伙儿演讲呢,一瞅见黄维来了,那叫一个高兴,立刻就暂停了演讲,奔过来跟黄维聊上了。可他俩还没能说上几句贴心话呢,突然之间,就从远处窜出来两队人马,看那架势,明摆着不是来凑热闹的。
黄维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但他可不笨,眼瞅着情况不妙,立马拉着方志敏就开溜。他俩一口气跑了老远,总算是摆脱了敌人的追赶。等两人都喘匀了气,方志敏就好奇地问黄维,这次出来是干啥来了。黄维就把黄埔那边要开大会的事儿跟大哥说了。方志敏一听,心里有点痒痒,说要不咱俩一起去瞅瞅。
【二、离别成了永别】
后来,他们俩和其他两位同学成功碰了头,一伙人就搭上了去上海的火车。等他们到了上海,才发现原来自己到得太早了,具体原因大家也说不清。再加上上海的物价实在是高,没多久,黄维手里的钱就开始不够用了。
后来,因为有人来找另外两位同学,所以他们俩就各走各的路了。最后还是方志敏站了出来,他联系了在上海的同志,帮忙给那个人找了份工人的活儿。黄维这人特爱学习,脑子好使,干起活来也是一丝不苟,特别卖力。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傅都很看重他,对他也是照顾有加。
不光能顾得住吃和住,他还能省点钱往家里寄。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入学考试的日子,他拉上方大哥一块儿去考第一轮。他俩都挺有学问的,考试对他们来说不在话下,轻轻松松就过关了。
到最后一步,就是军校高层的面谈,通过了就能正式入选。但就在考完试的那天,方志敏接到了上海站同志发来的新指令,组织决定派他去执行一项特别紧急的任务。方志敏二话不说,完全听从组织的调配,没有半点犹豫。
第二天,他没办法,只好去找黄维小弟,跟他说自己有点急事儿得马上办,没法去面试了,打算以后在广州再见面。说完这些,两个人就各自分开了。黄维其实不知道方大哥的真实身份,这次分别之后,没想到就成了永远的告别。
【三、晚年相见】
方志敏同志接到党组织的指派后,就踏上了前往南昌等地的征途,他的使命是发动农民运动,动员工人和农民加入到革命的行列,和敌人进行抗争。在这个过程中,他多次成功发起农民运动,虽然掌握着大量的组织资金,但他的生活却过得非常简单朴素。
他很早就察觉到了农民的力量,比毛主席还早一步,于是他就一头扎进了农民运动里,亲自来领导。南昌起义没成功后,方志敏并没有灰心,他反而更加坚定地举起了土地革命的旗帜。就因为这样,他成了国民党地方政府的重点打压对象。
要是逮不着他本人,那就使点坏心眼儿,找人去骚扰他的家人,一把火把他家烧了,抢了他家好多次。这么一来,他们家的日子从还算可以的中农,一下子就掉到了底儿,连饭都吃不饱,成了穷得叮当响的贫农。
为了给家里和母亲一些帮衬,婶婶专门去找他,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点经济上的支持。但他是个党员,手里虽然掌握着不少钱,但这些可都是党和人民的财产。他手头其实并不宽裕,因为他深知自己作为党和人民的干部,是替那些穷人、农民们说话办事的。所以他不能随便动用这些钱,尽管心里头很不是滋味,他还是狠下心来,拒绝了母亲和婶婶的请求。
从那以后,方志敏就把心思全放在了和敌人周旋上,没再和他的好兄弟黄维联系。他一门心思扑在党的事业上,接二连三地完成了好多重要任务。后来,组织上又派他到广东那边,继续和敌人斗争。
后来,他带着大家一块儿把敌人给打败了,接着又找了个新地方建立起了革命的新据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让他负责,借着土地革命的东风,成立了红十军。不过那时候,咱们军队的装备可真是差得可以,国军一看咱们就眼红,拼命地追击、阻拦我们。
党中央下令让部队北上打鬼子,结果半路上撞上了王耀武的队伍,两边立马就杠上了,打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最后,咱们这边损失不小,好不容易才冲了出来。部队撤回到根据地,本想喘口气休整一下,可没想到敌人就像狗皮膏药一样,追得那叫一个紧,一点都不肯放松。
敌人那边人多枪多,一直追着我们打,还想把我们给围住。可就算国军怎么围,他还是没能躲过,最后被抓了。被抓以后,敌人用尽各种狠毒的手段想让他说出党的秘密,但他就是咬牙不说。那时候,信息传递得太慢了,我们都没能及时得到消息。
黄维这家伙,虽然当上了师长,是个大官,但他却始终没能找到方志敏同志的下落。没了那个给他指路的明灯,他就像是迷了航的船,慢慢地就走上了歪路。结果,他越走越偏,最后竟然和党和人民站到了对立面。战争爆发时,他在双堆集那里被逮了个正着。
他这个人啊,脑筋特别倔,一直到最后才被特赦离开功德林。到了晚年,他心里一直惦记着他的好大哥方志敏,到处打听大哥的消息。后来终于知道了大哥的安葬地,他还专门跑过去祭奠。方志敏啊,可以说是他这一辈子的人生导师。
【结语】
如果方志敏英雄没有牺牲的话,以后要是再碰到黄维,他肯定会一步步带着黄维走对路,哪里用得着黄维在功德林里白白浪费掉27年的好时光。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