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对身边的人说“保重”。陈伯兰作为李玉堂的第二任妻子,正是用这句“保重”诠释了对丈夫的深情,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951年2月5日,她和李玉堂一同被押往台北碧潭刑场处决。李玉堂留下了遗书,而她却没有只言片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唯一能证明她此生并非虚度的,似乎只有蒋介石在她和丈夫的判决书上留下的那个“耻”字。
【“逃兵”也能做将军】
李玉堂1899年出生在山东广饶的一个地主家庭,家里条件不错,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作为山东后援会的代表,在家乡组织集会,带头销毁日货,甚至咬破手指,用血写下“良心救国”四个字,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后来,他决定从军,1921年加入山西军士教育团接受训练。然而,在部队期间,他目睹了阎锡山部下争权夺利、虐待士兵等腐败现象,感到十分愤慨,仅仅当了半年兵就逃回了老家。
1923年冬天,李玉堂听说孙中山在南方筹建军校,准备培养革命军人。他找到在家闲着的堂弟李延年等人商量报考军校的事,随后悄悄加入了国民党。1924年,李玉堂考上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陆军一师二团当见习官,由于打仗勇敢,一路从排长、连长、营长升到团长、旅长,最后当上了师长。
1929年,李玉堂当上了第8旅的旅长。在中原大战中,他因为成功阻击敌人立下功劳,1931年2月28日被授予四等宝鼎勋章。1935年4月13日,他被任命为陆军少将。到了1936年10月5日,他又晋升为陆军中将。就这样,随着时局的变化,这个曾经的“逃兵”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将军。
【在长沙会战中成为抗日名将】
李玉堂有这么一段经历:某天他在食堂用餐,突然一颗子弹飞来,打断了他手中的筷子。众人催促他快走,他却淡定地说:“别慌,只是流弹。”继续吃他的饭。接着第二颗子弹飞来,这次打中了他的饭碗,大家更紧张了,强烈要求他撤离。他还是那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没事,还是流弹。”饭碗被打翻,饭菜洒在桌上,他既不用筷子也不用碗,直接用手继续吃。这个故事展现了军人面对枪林弹雨时的冷静,也体现了他早已看淡生死的无畏精神。
在1939年9月至1942年2月的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在长沙地区展开了三次重要战役,史称长沙会战或长沙保卫战。这场持续近三年的军事对抗,使李玉堂将军一战成名,成为抗日战场上赫赫有名的将领。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尾声,李玉堂被提拔为第八军军长,带领部队对抗日军。到了1941年初,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李玉堂转任第10军军长。然而,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第10军未能达成作战目标,导致李玉堂被解职。同年的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李玉堂再次被任命为第10军军长,但由于之前的撤职,他心中不快,拒绝就任。为此,蒋介石亲自打电话给李玉堂进行劝说。
蒋介石问道:你就是第十军的军长李玉堂吧?
李玉堂回应道:委员长,确实如此!
蒋介石问道:你是不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
李玉堂回应道:“校长,您说得对!”
蒋介石表示:这样就行,长沙就由你来负责了。
李玉堂还没来得及回话,蒋介石就挂断了电话。这几句简短的交谈,让李玉堂感受到蒋介石对自己的器重。他立刻走马上任,下定决心死守长沙,誓与城池共存亡,这也成为他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狠狠打击了日军,击毙击伤敌人超过五万七千人,还活捉了几百名俘虏,这场胜仗就是著名的第三次长沙大捷。李玉堂带领的第10军表现英勇,他和三位师长都从指挥所赶到前线,亲自督战。从1942年1月1日到1月4日,日军多次进攻都没占到便宜。看到中国军队从外围发起反攻,日军知道情况不妙,只好在1月4日晚上下令撤退。第10军奉命追击,消灭了大量敌人,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
战争结束后,第10军荣获"泰山军"的荣誉称号,李玉堂也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他是第95位拿到这个奖章的人,从此成为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
【结识第二任妻子陈伯兰】
解放战争打响后,李玉堂遭到冷遇,虽然被提拔为徐兖绥靖区司令兼整24军军长,实际上却有名无实。1948年7月1日,解放军进攻兖州外围,李玉堂被俘,在押送途中趁机逃跑,一路扮作农民,躲进微山湖边的一个村子。后来在当地渔夫帮助下到了临城,再坐火车到达徐州。然而等待他的并非逃脱后的安慰,而是一纸“永不任用”的撤职令,他只好无奈地隐居上海。
这段时间,李玉堂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陈伯兰。陈伯兰来自名门望族,受过良好教育,思想开明,她的哥哥陈石清还是我党的地下党员。两人结婚后感情很好,李玉堂也一直希望能重新出山。1949年,蒋介石下台后,李玉堂觉得机会来了,先在广东省主席薛岳手下当高级参议,同年11月又当上了海南防卫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负责守卫海南。
1950年1月,李玉堂被任命为东路军总指挥,到了2月,他又接手了第32军军长的职位,负责文昌、琼东、加积、榆林一带的防御工作。由于他同时担任多个重要职务,成为了解放海南时争取的关键人物。陈石清通过他的妹妹陈伯兰,成功让李玉堂与解放军建立了联系。
叶帅收到李玉堂的机密信件后,立即下达命令:"李玉堂立即发动起义。"同时保证,只要李玉堂起义成功,就任命他为海南岛军政委员会的副职。李云涛拿到这份秘密指令后,因为来不及直接去海南,就转道香港,打算通过陈伯兰和陈石清把命令传达给李玉堂。然而,就在他乘坐的轮船刚启航时,却得知海南岛已经解放,而司令官李玉堂已经乘快艇逃往台湾了。
局势骤变,李云涛火速赶回广州,将叶帅的密令交回。紧接着,解放军又安排了一名联络员陪同李云涛前往香港,与陈伯兰和陈石清见面,向他们传达了叶帅的秘密指示,并嘱咐他们:“此行务必小心,等待合适时机再行动。”陈氏兄妹接受了任务,与李云涛和联络员互道珍重后,离开香港前往台湾。这一声珍重让陈氏兄妹感到无比温暖,也让蒋介石在陈伯兰和李玉堂的判决书上写下了“耻辱”二字。
【“耻”字之意至今是谜】
1950年5月初,李玉堂带着剩下的部队到了台湾新竹。没过多久,陈伯兰和陈石清也到了台湾,但他们遇到了更大的麻烦。先是李玉堂被撤了军职,接着他的副官李刚被抓了。李刚受不了严刑拷打,供出了陈伯兰和陈石清曾试图策反李玉堂的事。李玉堂知道后,赶紧写信给在高雄工作的陈石清,让他赶快逃跑。可惜信被保密局的特工截获了,李玉堂自己也被抓了。
陈伯兰为了救丈夫,坚称李玉堂对通共一事毫不知情,想独自承担所有责任。负责审理此案的钱大钧依据“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第九条,最初判李玉堂七年徒刑,后来加重到十五年。判决书呈给蒋介石时,他看都没看,直接在文件上写了个“耻”字。最终,1951年2月5日,李玉堂在台北碧潭被处决,一同遇害的还有陈伯兰、陈石清和李刚。
李玉堂在生命最后时刻写下遗书,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我的生命即将结束,但这件事与我无关。总统的决定已无法改变,只希望我死后能得到公正评价。我对得起国家,可国家这样对我,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我并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是为祖国奉献了一生,却落得如此结局,实在心有不甘!而他的妻子陈伯兰面对死亡,始终沉默不语。在她心中,或许回响着当年离开大陆时那句"珍重"的告别。虽然前路漫漫,但有时一句温暖的话语,就足以让人默默承受一切,甚至平静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如今回看这段往事,人们常常提起蒋介石当年写的那个"耻"字。有人觉得,他写下这个字,是因为丢了大陆、退守台湾,心里不是滋味;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觉得李玉堂"投共"这件事让他脸上无光;还有人说,是因为他手底下那么多将领都归顺了大陆,让他觉得颜面尽失,心里憋屈……正因为这样,这位曾经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抗日名将李玉堂,最终才会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
民间有个有意思的传说:李玉堂去世没几年,蒋介石去检阅部队时,突然想起他来。在台湾的蒋介石竟然控制不住情绪,当着众人面哭了出来,还念叨着:“玉堂啊,你在哪儿?当初真不该杀你。要是你还在,我也不会被这些人欺负了。”旁边的人听了这话,全都一脸茫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1983年7月2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国务院的批准下,正式追认李玉堂为革命烈士。原因是在1949年,李玉堂担任海南防卫副总司令时,我方通过关系成功说服他起义,他接受了我们的条件。但由于通讯中断,李玉堂未能及时收到我方关于起义的具体指示,最终撤往台湾。到了2004年,也就是二十一年后,台湾当局也公开发布了一则名为“李玉堂将军及夫人陈伯兰沉冤昭雪”的公告,并为他们颁发了“恢复名誉证书”。
台湾当局为何要为李玉堂和陈伯兰"平反",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至今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在这段历史谜团中,最让人感慨的,反倒是陈伯兰当年离开香港前往台湾时说的那句"珍重"。陈伯兰是李玉堂的第二任妻子,她和前妻李氏都没有生育,收养了一个女儿李国英。李国英曾住在台北,后来搬到上海,她一直希望能为养父母洗清冤屈,还他们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