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外国制裁法》的出台,专打李嘉诚们!

小彭的灿烂的笔记 2025-03-31 17:47:43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近年来,美国不断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在贸易领域压制中国发展。

2021 年 6 月 1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

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在应对外部压力时,从被动防御转向了主动构建规则体系。

【风暴前奏:美国的 “三板斧” 与中国困局】

这几年美国对中国发起了一系列隐蔽而又极具杀伤力的行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 “三板斧”。

这 “三板斧”,每一招都直击要害,让中国在经济与战略安全等多个层面面临严峻挑战 。

第一斧,李嘉诚家族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 43 个港口,以 228 亿美元的高价售予美国贝莱德财团。

这一交易表面上看,不过是一场普通的商业资产买卖,遵循着市场的规则,价格、流程等都符合商业逻辑,但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战略隐患。

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航运的关键咽喉,承载着全球 6% 的海运贸易量,而中国货轮通行权更是占到了 21%,这意味着中国相当一部分的国际贸易依赖于此。

而李嘉诚在出售港口的同时,还将 4000 万条中国货轮航行数据一并交给了美国。

这些数据,就如同中国海运的 “命门”,一旦落入美国手中,中国在海运领域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美国监视,战略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

第二斧,沃尔玛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 10%,以此来转嫁美国 20% 的关税。

沃尔玛作为全球零售巨头,其全球采购量的 60% 依赖中国供应商,它利用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通过 “长臂管辖”,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关税压力单边转移给中国供应商。

从商业合同角度看,这是对原有合同的单方面更改,严重违反契约精神。

从市场秩序角度分析,这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使得中国供应商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接受降价,承受利润被压缩甚至亏损的风险,要么失去沃尔玛这个大客户,面临市场份额的流失 。

第三斧,Costco 加速采购转移,将东南亚采购占比从 5% 提升至 15%。

Costco 作为知名的零售企业,在全球市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它的这一采购策略调整,看似是企业正常的市场布局和成本优化行为,但实际上,它利用自身市场优势,对中国的同类市场进行强制性破坏。

随着采购订单的转移,中国相关产业的供应链稳定性受到冲击,大量企业面临订单减少、产能过剩的困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

【破局之刃:《外国制裁法》横空出世】

美国这些年凭借其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的强势地位,以所谓的 “人权”“国家安全” 等荒谬借口,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无理制裁。

从贸易领域的关税壁垒,到科技领域的技术封锁,再到金融领域的限制融资,美国试图全方位遏制中国的发展步伐 。

与此同时,一些西方企业也在其政府的授意下,或者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配合西方国家的制裁行动,对中国企业进行排挤、打压。

面对如此严峻的外部挑战,中国若继续在西方国家主导的规则下被动应对,必然会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外国制裁法》的出台,正是中国在这种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有力武器,也是对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坚决回应 。

《外国制裁法》的核心条款,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刃,精准地指向西方国家的制裁与恶意商业行为。

该法明确规定,对于那些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各种借口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对中国公民、组织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干涉中国内政的外国国家、组织和个人,中国有权采取相应反制措施 。

若某外国企业听从其政府指令,停止与中国企业的正常合作,以配合制裁行动,那么该企业就可能成为《外国制裁法》的反制对象 。

从反制逻辑上看,《外国制裁法》遵循 “对等反制” 和 “精准打击” 的原则。

“对等反制” 意味着中国的反制措施在力度和范围上,与外国的制裁行为相对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对方明白制裁并非没有后果。

“精准打击” 则是指反制措施直接针对实施制裁的主体及其关键利益领域,避免对无辜第三方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确保反制行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

这种反制逻辑,既体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上的坚定决心,又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应对外部挑战,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

【剑指 “李嘉诚们”:法律下的精准打击】

李嘉诚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这一事件,堪称近年来最具争议性的商业交易之一。

2025 年 3 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宣布,将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等 43 个港口,以 228 亿美元的价格售予美国贝莱德财团 。

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声称这是一次正常的资产优化和商业避险行为。

他强调,港口业务维护成本高,受全球经济波动、巴拿马运河干旱导致通行效率降低等因素影响,长期盈利能力下滑。

通过此次出售,他能套现 190 亿美元现金,降低集团负债率,为投资新兴领域提供资金,遵循了他一贯 “低买高卖” 的商业策略 。

而从国家战略安全层面深入分析,这一交易的危害不言而喻。

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海运通道之一,承载着全球 6% 的海运贸易量,而中国货轮通行权占比高达 21%。

这些港口不仅是商业资产,更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全球影响力的关键支撑点 。

李嘉诚在出售港口时,将 4000 万条中国货轮航行数据一并交给美国,这无疑是将中国海运的关键信息拱手送人。

美国一旦掌握这些数据,就能精准监控中国货轮的行踪,在关键时刻,如贸易摩擦升级、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时,对中国海运进行限制、封锁,严重威胁中国的能源进口和商品出口安全 。

香港特区政府在面对这一事件时,也陷入了调查困境,依据《香港国安法》第二十三条启动 “勾结外国势力” 调查,但李嘉诚一口咬定这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政府难以找到确凿证据来认定其违法,使得调查难以深入推进 。

【法律如何 “对症下药”】

所以《外国制裁法》的出台,就是为解决类似李嘉诚出售港口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根据《外国制裁法》,只要能证明存在这种胁迫贸易行为,就可对李嘉诚的交易行为进行限制。

通过调查美国对巴拿马政府的各种施压手段,如政治威胁、经济制裁等,一旦确认这些行为与港口交易存在关联,就可依法冻结交易,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平的贸易秩序 。

在实施流程上,当发现类似李嘉诚出售港口这样可能涉及国家利益受损的交易时,相关部门首先要迅速启动调查程序,收集各方证据,包括交易双方的背景信息、交易细节、相关的政治经济背景等 。

然后依据《外国制裁法》的具体条款,对证据进行分析评估,判断是否符合垄断审查或胁迫贸易审查的条件 。

若符合条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发布冻结交易等相关措施的通知,并严格监督执行,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

通过这些手段,《外国制裁法》能够精准打击类似李嘉诚出售港口这样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为国家的战略安全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

【结语】

《反外国制裁法》不仅是反制工具,更是一种新商业伦理的制度化尝试。

对于那些习惯了在灰色地带获利的跨国资本而言,游戏规则已经改变。

毕竟当潮水退去时,真正可持续的从来不是套利技巧,而是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战略眼光。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在2021-06-11关于《为反制外国歧视性措施提供有力法治支撑和保障——专家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21-06-19关于《国际法专家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报道

0 阅读:0

小彭的灿烂的笔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