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文生图”著作权究竟归谁?

清朗天空 2025-03-17 15:21:00

“我被盗图了?”

李昀锴没想到

自己的维权

促成了AI行业

又一个“全国首例”判决的作出

这是李昀锴于2023年2月

使用人工智能软件

制作的一张图片

他为这张图片取名“春风送来了温柔”

并加上“AI绘画”等标签

发布在了自己的社交平台上

↑李先生在社交平台分享AI制作的图片

网友刘女士刷到这张图片后

感觉和自己的文章风格非常契合

便直接拿来作为配图使用

还抹去了保存图片时平台添加的署名水印

↑刘女士在平台发文时配图

“这不是我的图吗?”

李昀锴认为这一行为是“盗图”侵权

刘女士却不这么想

就这样

一纸诉状告至法院

双方对簿公堂

这便是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

根据创作过程

法院进行著作权判定

2023年5月

李昀锴起诉被告刘某

侵害作品署名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

法院审理后发现

图片虽为AI软件生成

但是在设计和制作时花费了不少小心思

设计人物呈现方式、调整各种画面参数、

设定提示词、选定图片......

这一切都由李昀锴独立完成

↑图片调整过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

涉案图片以线条、色彩构成

有审美意义

可以认定为作品

且具备“智力成果”和“独创性”要件

“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

是否构成作品,需要个案判断,

不能一概而论。”

本案承办法官认为

关键在于查明人类使用AI模型的技术原理

是否给人以创作空间

以及生成的内容是否体现了

人类的独创性智力投入

关于AI作品权利归属问题

著作权法规定

作者限于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法院综合考量后认定

李昀锴作为图片的作者

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刘女士未经许可将其作为配图使用

且抹去水印侵害了

李昀锴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署名权

↑庭审现场画面

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定

被告侵害原告就涉案图片

享有的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李昀锴最终选择放弃

法院判决的500元赔偿

在他看来,相比于判决结果

法院对于AI创作是否构成

作品的判定标准更为重要

这起案件是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纠纷案

首次从司法裁判的角度

确认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具有作品属性

并入选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

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

作为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

本案裁判首次明确了

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作品”属性

和使用者的“创作者”身份

在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看来

“这种著作权的出现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

而我国法院对该案的分析和裁判,

也是具有世界性领先价值的。”

近日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报告也提到“依法妥善审理

涉人工智能纠纷案件,

支持人工智能依法应用;

惩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权行为,

促进规范有序发展。”

“你觉得你是原创吗?”

AI自己的答案是——

目前市面上关注度较高的

几个AI大模型

对这个问题做了回答

如果你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被用作传谣、诽谤等违法行为,你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

AI大模型1:如果这些内容被用于违法,使用这些内容的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AI大模型2:人工智能模型无法产生自己的意识,使用其所提供信息的个人或实体,需要对其行为负责。

AI大模型3:如果这些内容违法,发布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你生成的内容算原创吗?

在这个问题上

三个大模型给出的回答基本一致

都认为自己生成的内容

不能完全属于原创作品

生成的内容版权归谁?

在这个问题上

三个大模型的回答出现了分歧

‍AI大模型1: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的内容并不具有版权。

AI大模型2:生成的内容,版权归属于公司。

AI大模型3:主要取决于使用方式。作为AI工具被使用,版权可能归属于用户;作为一种创作工具被使用,版权可能归属于大模型。

用AI生成的内容

你觉得版权应该归谁所有?

来源:央视网 最高人民法院 北京互联网法院等

责编:赵淑琳

审核:方琮 高奇

■省委政法委员会2025年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省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平安是福】五色检察守护闽江源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