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期间,遇到先生的朋友,一个漂亮妹子。
因为彼此认识多年,相互之间也比较随意,中间问她男朋友怎么没有一起来她家拜年,她回:分了。
顿感惊讶,因为年前8月中秋节,男方才来过女方家里送礼,怎么才这么点时间,说分就分了?
男方据说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医生,在一线城市的头部公立医院工作,他们谈了也有好多年了,中间也分分合合过几回,从我一个外人的眼光来看,这不失为一个较为好的结婚对象。
两人是否合适步入婚姻,私认为,除了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三观不说一致但也不能南辕北辙,经济条件相对来讲也占一些,但更重要的是人品、修养、道德。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钱钟书与杨绛,杨绛作为女性,有学识有自身工作和事业的女性,在家里大小事都是她打理:灯泡是她换,门是她修......,她也亲口说过钱钟书在生活上就是一个孩子。
钱钟书不会自己系鞋带,就连划火柴都不会。杨绛到医院生孩子,钱钟书更是把家里弄得不成样子,每次闯了祸,就和杨绛:“我做错事情”“把台灯弄坏”“关门把门弄到关不住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桌布弄脏了”等等。遇到这些时候,杨绛总是说:“没事,我来处理”。
同样是身娇肉贵的杨绛,并没有因为这些琐事而抱怨,反而是一如既往,认真的打理家务,洗衣服,自己动手做饭。
当然,钱钟书也不真的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不会做家务,但是他却可以为了杨绛,学习做家务,还主动做早餐,做饭给杨绛吃。直到老了,身体不好无法做家务了,其他大部分时候,都是他主动包揽家务活。
何况,民国时期,还没有实行一夫一妻制,钱钟书就只娶一个妻子。
还有就是大导演李安和夫人林惠嘉,李安和他老婆结婚的时候,她已是生物学博士,有着很体面的工作,而那时李安最多只是个文学青年,还是个失业者。
他们当时已有两个小孩,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李安有一段时间非常苦闷,他偷偷学过电脑,想提高电脑水平后找份养家的工作。可林惠嘉知道后,痛斥了他一顿,毫无怨言地养了他6年。
后来有人问林惠嘉,为什么不让李安帮帮她,可她对人说:“他不拍电影,像个死人,我可不希望我的李安是个死人。”
同样的,李安也能很好的回馈林惠嘉的付出,即使出名了有钱了,只要呆在家里就仍会像以前一样买菜做饭,出门前把烧好的东西放在冰箱里。
他也没有飘,他说:以前穷困时,靠老婆养,现在当导演,在外头耀武扬威,回家做收心操,像是煮煮菜,“求”老婆骂一骂。被老婆修理一下,也好收收心,算是平衡一下。
夫妻之间如果都只是计较自己的付出:家务为什么不能分摊?我挣的钱为什么要给你用?生孩子是为了谁?......那就会产生怨气,由怨生气再生恨。
夫妻之间如果都看不到其他人的付出:不就是做了一点家务?不就是给了一点钱?不就是带一下孩子?......那就会产生轻视,由藐失衡再失爱护。
这样的日子是过不好的。
夫妻之间要关注的是共同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个人的需求,更不是外人眼中、口中的你们要如何如何。
日子是给自己过的,只有自己才能切身的体会得到自己:是否有暖衣,是否有饱饭,是否人安康,是否心归宁。
放下那些“我是受害者”的念头,问问自己现在的生活真的有那么糟吗?我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靠我自己的力量该如何达到?然后gogogo,行动永远比心动要重要!
—end—
图片来源:电视剧《功勋-屠呦呦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