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为聪,根生不息——张微的根雕作品赏析

海峡民生 2025-04-15 18:27:34

作者:高斯琦

中国工艺美术所寻求的最高境界,不是匠心工巧,亦不是雕栏画栋,而是巧法造化,强调造物从自然中得到启示,人与自然保持和谐,追求天趣。所谓的“天趣”则是发露于自然,摒弃一切的匠心、机心,人为造作的痕迹,去寻求天地间万物性灵的本然之美。工艺美术自古以来的审美情趣多出于此,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石刻、木刻艺术的纯然之美,趋之若鹜的原因。

图为中国青年艺术大师、福建省根雕大师张微。

从小置身于根雕之乡的张微,在浸润着明清文人气息的福州上街长大,闽江的水土赋予她与众不同的灵气,除了对根雕制作工艺的耳濡目染之外,她更擅长将天然的木材,归回于木的“天趣”,她的作品尊从木料自然的形态,将人工雕琢的痕迹藏匿于木本身,有的如盘蛇、有的如虬龙、有的如飞燕,这些浑然天成的艺术品,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一位女性艺术家在天然的木料上赋予其美与灵气,让朽木化神。

图为张微的根雕作品

在中国人看来,生为万物之性,生也为艺术之性。画家傅抱石认为: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中国艺术以体现生命为艺道的不二法门,生命也被视为一切艺术魅力的本源,中国艺术家视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世界。在根雕技艺中,取材度势,运用木料的纹理与走向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手工劳动,是大部分雕刻艺术家的选择,而对根雕技艺本身的评价体系,也以“巧夺天工”作为一种唯一性标准,木料是否上乘,雕工是否精妙,成为根雕的固守准则,然而,这只能将根雕限定在工艺美术的范畴中。

对于张微的作品而言,她没有将木作为一种不变的、单一的材料去雕琢,而是将木材看作具有生命的个体,在木材自身的“姿态”中,用善巧的雕琢赋予其内在“生意”,她的作品化静为动,转实成虚,点枯为生,一切死物僵态都与真正的艺术绝缘,对生机的追求,对气韵的流转,对生生不息的艺术形式的探索,是张微作品的独特之姿,仿佛她与木刻融为一体,用女性细腻入微的视角来感受木料的每一份律动,用精微的雕凿在本已经具有生命之息的木材上赋予其灵魂。

以木为聪,以木为媒,让木的性灵与观者的内心合二为一,将生命的意蕴存居于木的意象之中。用木的生姿营造生生不息之象,用根的遒劲隽永来阐发自然之韵,中国艺术在追求“似与不似”的造型法则,“似”则要求本于自然,不脱离具体的感性形态,“不似”则在于不胶柱于自然,在“似”与“不似”间取其生命的意向,张微作为一位女性根雕艺术家,她的作品正如她本人一般,富有滋味、富有逸气,流畅舒展,灵心蕙质,根生不息。

(本文作者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

0 阅读:4

海峡民生

简介:海峡民生为两岸民众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