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华盛顿本应春意盎然、高朋满座,但自打特朗普签了"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后,却蒙上一层厚厚的阴霾。
这项政策,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最低基准关税"、对特定国家实施更高税率,在4月2日正式落地后,旋即引发连锁反应,造成美国及其全球市场一片哀鸣。
然而十天后,这场被特朗普寄予厚望的"经济闪电战",却让自己陷入了囚徒困境:股市债市雪崩、美债濒临崩盘、盟友集体倒戈、经济恐陷入衰退、物价飙升、民众普遍不满。而中国的反制组合拳更是让世界见证东方智慧的破局之道。

特朗普团队将"对等关税"包装成"重振美国制造"的利器,但其政策设计存在根本性矛盾。根据行政令细则,4月5日生效的10%基准关税覆盖所有贸易伙伴,而针对一些最大逆差国家的差异化高关税则在4月9日启动。这很快让美国陷入三重困境:
数据背离现实:比如美方引用的2024年6882亿美元中美贸易中的3000多亿美元的逆差数据,却忽略了中国市场对美半导体、农产品等关键行业的战略价值。当关税战开始打响,马上就连带影响到了美国的中高端科技产业、农业、能源行业等等。
盟友体系崩解:在特朗普下令暂缓90天执行对等关税之前,欧盟启动了25%反制关税,加拿大开启了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性关税,日韩东盟陷入观望状态,曾被特朗普视为"听话小弟"的日本和英国,在关键时候成为抛售美债的主力,直接加速了美债的信任危机,
国内经济乱象:摩根大通警告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高达60%,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痛批这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最严重的自残行为。前财长耶伦直接给特朗普的政策打了“不及格”。美国国债因为市场信心崩溃陷入全面危机。

相比美方毫无章法的打法,中方的应对显得更加从容且有规划。从长期来看,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发动关税战后,中方就一直做着准备。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既包括出口部分,也包括进口端;另一方面是积极开拓非美市场,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发全球南方市场。在这一板块,美国的黑手不容易触及,中方推行的非常顺利。
在4月10日的WTO紧急会议上,中国携127个成员国推动"反单边制裁机制"立法,要求对擅自加征关税行为实施集体反制。这套以多边规则制约霸权的方案,获得多国赞誉。
从4月8日至4月11日,我商务部王文涛4天时间里,接连打了6通电话,对象分别为欧盟、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金砖轮值主席国巴西、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商之一沙特以及世贸组织。中方的思路非常清晰:只要团结了这部分群体,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就是一剂毒药,不过毒的不是别人,而是美国自己。
从官方的通稿来看,每通电话都沟通得非常顺利,各方都表示将与中方一道维护多边贸易秩序,反对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算是在这次关税战中站队。中方这次扛起了大旗,态度非常坚决,反制效果立竿见影,各国在反抗美国时也就有了底气。

政策推行不足十日,特朗普团队已显露败象。4月12日《华尔街日报》披露,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与商务部就关税范围爆发激烈争吵,纳瓦罗坚持的"全面对华脱钩"方案遭财长贝森特强烈反对,后者警告"再扩大关税将导致标普500跌破3000点"。
舆论战场失守:特朗普引以为傲的道琼斯指数在4月2-9日暴跌13%,创1974年以来最差单周表现。面对福克斯新闻追问经济衰退风险,特朗普只能重复"美国将拥有最强大经济"的苍白口号。
农业州反水:艾奥瓦州大豆协会4月10日发布报告,显示对华出口同比骤降78%,导致该州20%家庭农场面临破产。共和党铁票仓的倒戈压力。

在巨大压力之下,特朗普政府一边继续表示政策决心,一边悄悄地把大量的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从对等关税的名单上去掉,主要包含自动数据处理器、电脑、通信设备、半导体等“关键科技商品”,这些都是美国高科技产业急需的中国供应链上的关键零部件。
这场关税博弈的本质,是单极霸权与多极治理的路线之争。特朗普试图复刻19世纪麦金莱时代的保护主义奇迹,却忘了当今全球价值链已深度交融,比如一部iPhone的零部件涉及43个国家,波音客机78%的零部件依赖全球供应。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等于让自家的产品也陷入市场混乱。
本质上,接下来的所谓贸易战已经进入垃圾时间,就看特朗普能死撑到什么时候,不管如何,除了把那些单边关税取消掉,并做出理性抉择,否则,他永远也等不到这边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