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好安全带”——这个看似寻常的提醒,从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口中说出时,却让整个东南亚乃至全球神经紧绷。

2025年3月25日,李显龙在一场论坛中发出重磅警告:若中美经贸争端持续升级,全球贸易占GDP的比例将出现历史性下滑,世界将迎来“二战以来未有之大变局”。
曾经作为“中美桥梁”的新加坡,此刻正站在风暴眼,试图在两大国的碰撞中寻找生存空间。这场危机从何而来?新加坡又将如何应对?

李显龙并非危言耸听。他回顾了过去80年的全球化进程:2008年金融危机前,国际贸易增速长期高于全球GDP增长,贸易占比稳定在55%左右。然而,这一趋势在2008年后逐渐放缓,如今中美贸易战的全面升级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讨论的是两个经济大国,如果他们发生冲突,将对世界造成巨大伤害。"李显龙在演讲中系紧"安全带"的呼吁,背后是新加坡精心构建的"对冲战略"正在崩塌的无力感。
若贸易占比持续下降,后果将如多米诺骨牌般连锁反应,那些非常依赖出口的国家(如新加坡、越南)将首当其冲,GDP增速骤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失业率攀升、贫富差距扩大,民粹主义浪潮再起,最后倒逼各国为了自保转向保护主义,全球供应链加速分裂。
李显龙特别指出,这一变局“可能持续数十年,甚至比金融危机更严重”。而新加坡作为贸易枢纽,一旦贸易网络崩盘,无异于“失去安身立命之本”。
特朗普政府近几个月对中国商品全面加征关税,直接导致新加坡转口贸易量大幅下降,而美国策划对中国船舶征收150万美元港口使用费的政策,对处理全球1/5海运货物的新加坡港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多年来,新加坡一直秉持“钢丝绳外交”,在在中美之间求生存,直接了当地就是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同时拒绝选边站队。
美国海军常年驻扎的樟宜基地,让这个城市国家在安全领域深度绑定美国。这里也是美军印太战略的“支点”。

新加坡2022年对华贸易额达1156亿美元,占其外贸总额的21%;而中国连续多年蝉联新加坡最大外资来源国。
·
这种平衡术看似完美,实则如履薄冰。2022年佩洛西窜台前,李显龙当面劝告其“稳定中美关系”,却被美方无视;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华关税从“精准打击”转向“全面开火,这对新加坡的经济前景无异于是一场灭顶之灾。

拜登时期,中美虽摩擦不断,但竞争集中于高科技领域(如芯片、电动车),且双方保持对话渠道。而特朗普的“无差别关税战”彻底打破规则,在策略上从“小院高墙”变为“全面脱钩”,甚至不惜推高美国通胀,而且,特朗普的反复无常让新加坡这类小国难以预判风险。
李显龙坦言,新加坡对特朗普“毫无办法”,只能被动观望。更致命的是,美国正施压盟友加入“对华包围圈”,而新加坡若被迫选边站,严重影响新加坡的未来前景。
面对变局,李显龙给出的药方是“坚定拥抱开放”——但这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
他说新加坡要巩固区域枢纽地位,加速推进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支持中国加入以平衡美国影响力,扩大与东盟、欧盟的合作,减少对中美单一市场的依赖,要强化危机应对机制,储备外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冲经济冲击。

然而,这些措施能否奏效仍存疑。正如新加坡现任总理黄循财所言:最终还是要看美国脸色。若中美彻底撕破脸,新加坡的“开放”可能沦为单方面挨打的“不设防城市”。
新加坡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残酷现实:小国的命运往往在大国博弈中非常脆弱,许多国家都在美国的压力下面临是否“去中国化”。
李显龙的警告实为对全球的警钟:若放任“新冷战”蔓延,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正如他2021年所言:中美若冲突,大家都要完蛋。

李显龙的“惊涛骇浪”预言,既是对中美的喊话,也是对全球化的挽歌。新加坡的“对冲策略”曾是中小国家在大国夹缝中求存的典范,但在特朗普的“乱拳”之下,这一模式正走向极限。
未来的世界或许真如李显龙所言——“无法避免动荡”,那对于新家皮这类非常依赖全球化的国家来说,注定是一场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