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不要当好学生,否则你会很累”,过来人语重心长地劝告

伊诺科普 2024-01-28 13:23:22

在毕业之后,不少大学生将过往的学生思维带入工作岗位,但却往往因此而翻车。一些领导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依然带着学生思维的员工。这种学生思维往往表现为过度依赖学历和学术成绩,以及对自己的过高期望。

许多大学生在校时习惯于追求高分,追逐优越的学术成绩,而这种习惯在职场上并不总是适用。因此,那些仍然沉浸在学生思维中的人,过分强调学历背景,往往难以适应职场的需求。

“在体制内不要当好学生,否则受苦受累!”过来人语重心长地劝告

有一些大学生在步入职场后选择进入体制内,他们可能带着学生思维认为,在体制内以名校毕业和个人工作能力为主,只要表现优秀,就会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更快的职业发展。然而,事实却往往让他们感到意外。

在体制内,人情世故的讲究往往比其他工作更为明显和鲜明。虽然学历和能力是考核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位小学老师来说,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在体制内仍然保持“好学生”的思维,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这位老师的经历在职场中并不鲜见。在暑假期间领导突然表扬他的性格好、有亲和力,一开始让他感到受宠若惊,以为终于得到了上级的认可。然而,事实却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一开学,他被立即任命为班主任,负责更多的工作。这使得他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辛劳和压力。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质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相比于普通老师,他们要处理更多的事务,包括学生的家庭问题、班级管理、与家长的沟通等。这些工作的繁琐性和情感投入度往往让一些老师觉得十分辛苦。

一些同事甚至认为,相对于躺平,他们并不太喜欢班主任这种奉献。他们认为,虽然担任班主任可以拿到更多的薪水,但这并不足以弥补他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现代家长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苛刻,导致班主任的工作更为复杂和困难。

一些过来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语重心长地劝告大学毕业生们在体制内一定不要成为一个过于出色的好学生,因为一旦你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很可能从此之后,这方面的工作就会成为你的“担当”。

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在体制内的工作环境中,表现优异有时并不会带来应有的回报,反而可能引来更多的工作责任。这是因为职场中往往存在着人员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而一位过于出色的员工可能会被视为解决问题的“得力助手”,从而成为被委以重任的对象。

因此,过来人们的建议是,不妨在体制内保持适度的低调和平凡。在工作中展现出色的能力和表现,但不要过分强调,以免成为过重的“担子”。这并不是鼓励消极怠工,而是提醒毕业生在职业发展的早期,要谨慎选择何时何地展现自己的特长,以免过度负担自己的工作责任。

很多大学毕业生们在职场中,常常受到自己过于强烈的好学生思维所困扰

典型的做题家: 这类毕业生的应试能力非常强,能够在专业课中获得高绩点。他们习惯性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刻板地学习,只关注重点内容,对课本的内容缺乏批判性思考。记忆力较好,但在实际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方面可能存在不足。

完美主义: 这些毕业生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渴望做到极致。然而,这种追求完美的倾向使得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准备不够充分,害怕在机会面前表现不佳,从而失去了许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太在意他人的评价: 这类毕业生在求学过程中一直追求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希望通过获得“A+”、“优异”等成绩来取得老师的认可。由于长期在权威人士的评价中获得满足感,一旦受到否定和质疑,就可能对自尊心产生打击,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质疑。

在职场中,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差生思维”原则可能更有助于个人成长,好学生思维相反,差生思维鼓励主动面对自己的不足,勇敢地向他人请教和学习。

与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好学生思维相比,差生思维提倡更为独立和坚定的态度。毕业生们应该树立对自身价值的清醒认识,不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

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来说说吧?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51
评论列表
  • 2024-01-29 09:22

    在公司里面好孩子,可不是什么好词,最脏最累的活派给最能吃苦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