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时身患重病,毛主席问周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筱叭酱 2025-04-15 15:19:54

1972年5月的一天,79岁的毛泽东坐在中南海菊香书屋,逐字逐句地审阅一份报告。

就见他老人家眉头紧紧皱着,脸上是难得一见的严肃模样。过了好一会儿,毛泽东慢慢把报告搁在书桌上,点了根烟,就沉思起来了。很明显,这报告让他特别揪心,不好下决断。

毛泽东从来都很果决,可他看到的这份报告,却让他一时间拿不定主意。这是一份膀胱癌的病情报告,病人就是周恩来。

【一、】

周恩来和毛泽东并肩战斗了将近半个世纪,周恩来一直是毛泽东特别信任、特别倚重的战友。

毛泽东心里很清楚,新中国的国家事务要正常运转起来,那是一天也少不了周恩来。周恩来现在病得这么厉害,毛泽东怎能不万分牵挂?

周恩来的病情报告里写了好几种治疗方案,得让毛泽东来做决定。医生在报告中提到,手术切除是治癌症的有效法子之一,还建议给周恩来做手术。

但毛泽东记起了一年前,也就是1971年1月的事儿。那时陈毅元帅因为得了结肠癌住进医院接受治疗,医生当时还说做手术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可谁能想到,陈毅元帅手术之后还不到半年,癌症就复发了,最后在1972年1月就去世了。

陈老总逝世后,毛泽东对手术治疗癌症的效果极度怀疑起来。

毛泽东又想到一个事儿:陈毅逝世的时候才71岁,周恩来都74岁了,并且他常年工作特别繁重,身体早就严重透支了。

周恩来的身体状况摆在那儿,他能不能承受住手术,做完手术后又恢复得咋样,毛泽东心里可没数。

这时候,毛泽东他本人也有很严重的健康问题。1972年2月12日那天,毛泽东毫无预兆地突然休克,昏过去了。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立刻打了两个电话,一个打给负责毛泽东健康的吴阶平医生,另一个打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得到消息后,马上坐车前往毛泽东的住处。下车的时候,向来沉着冷静的周恩来也难得地“两腿发软”,试了好几回都没法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最终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才下了车走到毛泽东的床边。

周恩来看到躺在床上的毛泽东后,立马冲上前,紧紧抓住毛泽东的手,大声呼喊:“主席,主席,我是恩来!主席,您听到了吗?”

毛泽东这一回发病,多亏抢救得及时,才把他从死神那抢了回来。苏醒之后,他瞧见一直守在床前的周恩来,两位老战友的手不由自主地就紧紧握到一块了:他们心里都明白,中国缺不了毛泽东,也缺不了周恩来!

拿着周恩来的病情报告,毛泽东思索良久,最终下定决心:先不进行手术,而是采用中医中药的方式来控制周恩来的病情,并且防止癌细胞扩散。他在病情报告上写下了十个大字:“应当休息、节劳。不可大意。”

毛泽东当时白内障很严重,有时候看报告上的字模糊不清,他就叫工作人员念给他听,听的时候那可是相当专注。

毛泽东想要及时知晓和掌握周恩来的病情还有治疗方案,就安排自己手下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到医院去了解周恩来病情的变化情况。要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老是简洁地叮嘱手下工作人员三个字:“快去办!”

就简简单单的“快去办”这三个字,就把毛泽东对周恩来病情那种无比焦虑的心情,还有盼望奇迹发生的那种期盼,都给反映出来了。

【二、】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的时候,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位革命家第一次见了面,打那之后,他俩就特别投缘,就好像彼此早就该认识似的,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特别强烈。

1931年底,周恩来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就成了苏区的“当家人”之一。毛泽东可是亲手开创中央苏区的人,按照党的分工安排,他成了辅助周恩来工作的得力帮手。

遵义会议过后,毛泽东、周恩来成了党内的核心领导成员。他俩配合起来超有默契,带着中国人民先是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接着又把国民党政权给推翻了,这就建立起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讲演里就明确指出:“咱们得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领袖,这样的领袖才能够引领咱们向前迈进。”

绝大多数同志都认可毛泽东这个领袖,打心眼里信服他;老百姓也拥护这个领袖。

尼克松说过,在中国,大事拿主意的是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执行,这话说得挺在理的。

在新中国搞建设的时候,毛泽东主要是把大方向给把握住,大主意由他来拿,周恩来,则更多地承担执行和落实的工作。

毛泽东和周恩来相互配合了半个多世纪,他们成了彼此最信任的同志与革命战友。

在他们的奋力拼搏下,新中国焕然一新,充满生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东方巨龙正在长空翱翔。

【三、】

岁月可不会手下留情。到了七十年代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步入晚年了,他俩的身体也老是出问题。这不,两人很有默契地都把目光放在了邓小平身上。

1973年2月,邓小平被从江西奉调回北京,周恩来和毛泽东先后找他谈话。毛泽东在谈话里给了邓小平8个字:“努力工作,保护身体。”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可里面满满都是毛泽东对邓小平深切又厚重的期望。

按照毛泽东的想法,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宣告:邓小平将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参与外事活动;在有关重要政策的事情上,邓小平可以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参与讨论。

没过多久,毛泽东又提议让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及中央军委委员,邓小平就这样进入了军委领导班子。

1973年秋天的时候,周恩来会见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当时周恩来介绍邓小平就这么说:“这可是一位将来要成为特别重要人物的领导人。”这就表明,周恩来对邓小平日后承担的角色心里有很清楚的“定位”。

那时候,周恩来已经得了癌症了,身体虚弱得很。在之前好长的一段时间当中,周恩来都是住在医院里接受治疗的。

医院可是派出了最厉害的医生给周恩来治疗癌症。但是周恩来工作实在太忙,都没办法好好休息。化疗也是做做停停的,这治疗效果就不咋地,病情不但没变好,还越来越糟糕了。

1974年6月1日那天,周恩来没办法,只能离开他已经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中南海西花厅了,要住进医院去做手术。在离开西花厅之前,邓颖超陪着他,周恩来一个劲儿地叮嘱秘书,千万得带上那些等着审批的重要文件。

临上车之前,周恩来又一次折回办公室,眼睛长久地盯着屋里每一件熟悉的东西,接着重重地叹了口气,便转身离开西花厅,再没回头。

当天下午,周恩来就住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这医院就在北海公园西侧。在这个地方,他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也是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1974年10月的时候,按照毛泽东的想法,中共中央正式发出了近期要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通知,同时也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如今,安定团结才好,全党全军都要团结起来。”

【四、】

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准备工作全都搞定之后,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想法,12月23日那天,周恩来就动身去长沙了,他是要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筹备工作的具体情况。

临出发的前一天,医务人员忽然察觉到周恩来的便里有潜血,得立刻做检查和治疗。

周恩来心里明白,这时候长途奔波会让病情变得更糟。可是,他把国家大事看得最重,就对医生讲:“既然已经把我推到历史舞台上来了,那我就得把历史任务给完成!”

周恩来医疗工作领导小组有个负责人叫叶剑英,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心里特别沉重。他一遍又一遍地对跟着周恩来去长沙的医护人员嘱咐道:“为了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你们可一定要千方百计,务必保证总理的健康和安全!”

机组人员曾经跟随周恩来一同乘机前往长沙,后来他们回忆说:“总理和我之前见到的相比,变化可太大了,瘦了好多。那天总理穿着灰子大衣,戴着蓝子帽,还围着围巾、戴着口罩。”

以前总理登机的时候,每次在舷梯上都是一步一步走得特别有力量。

这次登机的时候,总理走得那叫一个慢,特别费劲,身子还有点晃悠。总理拿杯子的时候,手都微微打颤。瞧见这情形,我们心里可都揪起来了。

1974年12月26日,毛泽东81岁生日那天,毛泽东和周恩来这对老战友,在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紧要关头,促膝长谈了一整晚。

毛泽东跟周恩来说:“小平政治思想特别强,真是难得的人才。”打算让小平同志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总参谋长。

这么着就能让周恩来在四届人大开完之后安心养病了,国务院的工作,就由邓小平来主持。

就在这一晚,大家共同做出了意义深远的“长沙决策”。这个决策对往后中国局势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命运,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五、】

“长沙决策”是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策。

1974年10月13日凌晨的时候,毛泽东坐专列到了长沙,就住进省委九所六号楼了。

在长沙的时候,毛泽东轻松自如地明确了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样的指导原则。他大力支持国务院里的周恩来、邓小平的工作,还夸奖邓小平政治思想厉害。在这期间,毛泽东就中国的内政外交作出了不少重要的决策。

1974年11月上旬的时候,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到长沙去,把全国工交战线和国家财政方面的情况汇报给毛泽东听。毛泽东就对李先念指示说: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12月17日,邓小平陪着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到了长沙,之后被毛泽东留下,他俩好好地谈了好长时间。

邓小平跟毛泽东汇报讲:“工业这十年来增长了一点九倍,每年以百分之十一点几的速度递增,这个数字还说得过去。咱们得好好利用这五年的时间,可不能耽搁了。说到底,就是主席说的要安定团结。”

毛泽东对邓小平讲:“你这想法很不错,让先念、余秋里跟你一块儿合作。”经过这次谈话,毛泽东重用邓小平的决心愈发坚定了。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盛大开幕。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做出决定,在周恩来总理养病期间,由邓小平主管外事,代总理主持会议并且呈批主要文件,这事儿国务院就这么定了。

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向他报告国务院各位副总理分工的相关情况。毛泽东批准了周恩来的这个报告。

从这时候开始,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着手代周恩来主持国务院的工作,而且实际上也主持起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了。

【六、】

1975年之后,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周恩来的癌症也愈发严重了。

毛泽东曾诚恳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没什么私心杂念,我心里总想着中国老百姓在受苦受难,老百姓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所以我得依靠群众,绝不能让群众再走回头路。建立新中国牺牲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可是想过的。将来这个国家、这个党,会不会改变性质、偏离社会主义道路?那样的话,众多先烈们毕生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吗?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了,享年78岁。到了9月9日,毛泽东主席也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他的人民,享年83岁。就这么着,一个时代结束。

毛泽东比周恩来大5岁。在一同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时候,他俩把要倾倒的狂澜给挽住,手拉手走过了将近50年的革命与建设岁月,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共和国。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他们有着相同的志向,关系亲密得很,一辈子都在为中华民族能够独立又富强而努力奋斗。

在一定意义上看,毛泽东就如同新中国的“设计师”一般,而周恩来,他是将毛泽东的“设计”变为现实的“建筑师”。新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存在于毛泽东的思想里,也掌握在周恩来的手中。

毛泽东的晚年,为了守住好不容易得来的人民政权,为了国家昌盛、人民安乐和民族兴旺,他始终怀着强烈又长久的忧患意识。

邓小平接过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接力棒,在新的历史阶段,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承前启后。他带着中国人民大步跟上时代步伐,稳稳地踏上了通往富裕安康的康庄大道,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

中华民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雄伟姿态,稳稳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就这些,已经足以慰藉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在天之灵。

10 阅读: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