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智过人,竟被赐死,令人扼腕叹息!

厚德生益 2025-04-10 12:04:57

忠智过人刘鄩

朱温对许多将领颇为器重,杨师厚、葛从周、寇彦卿皆是其心头好,但在他心中,最为独特的却是一个降将。这个人便是刘鄩。此情此景也不难理解,因为刘鄩在那个时代中,是少数具有人文气息的武将之一,他恪守节操,讲究礼义,仁爱宽厚,展现出儒将的风范。在历来以悍勇著称的朱梁军事集团中,刘鄩的存在恰恰起到了平衡的作用。至后梁末帝朱友贞的时期,刘鄩这样的将领显得愈发重要,他不仅个性鲜明,且能力出众。刘鄩曾成功攻下潼关,活捉敌方将领,并指挥军队收复长安。他打下过徐州、兖州,还消灭了杨行密的多支兵力。刘鄩与杨师厚曾联手,在前线重创李存勖的军队,并非一次,每次与河东军交锋,他基本上都占据优势。李存勖对刘鄩心存忌惮,常言:“梁国的刘鄩,真非凡人,聪慧过人,打仗时你看他走一步,心中早已谋划出百计。”敌军如此评价刘鄩,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因此,当朱友谦投降李存勖时,皇帝朱友贞立刻派出刘鄩攻打这个背叛的义弟。当然,除了刘鄩,这支大军的指挥官还有段凝、温韬和尹皓。众所周知,段凝不过是个绣花枕头,温韬是个盗墓贼,尹皓更是平庸之辈,真正要打朱友谦,还是得靠刘鄩出马。

雄杰虣武 河东幽州节度使 李嗣昭

然而,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后梁不仅要面对朱友谦,还有河东军的支援。朱友谦既然已经决意投靠李存勖,后梁攻打朱友谦时,河东军必然会出手相助,因此刘鄩面临的是一打二的艰难局面,压力巨大。而来支援朱友谦的将领,正是河东名将李嗣昭。李嗣昭,汾州太谷县人,出身于普通农户。李克用,即李存勖的父亲,当年占据河东时,曾到太谷县打猎,途经此户农家,发现其后院有片繁茂的树林,李克用认为这林子非同寻常,更认为这家农户也不简单。经过打听,他得知这户人家刚生了个男孩。李克用认为这是个兆头,便花重金将这个孩子买来,收为义子。这个孩子,正是李嗣昭。事实证明,李克用的眼光果然不错,李嗣昭长大后成为河东军中一名勇猛的武将,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擅长与契丹人作战。曾有一次,李存勖被契丹人围困,李嗣昭亲率三百骑兵冲入敌阵,不仅救下李存勖,还将契丹人打得落花流水,追击至幽州,直至漠北,令契丹人狼狈不堪。在那个年代,唐末五代的兵卒追着契丹铁骑跑,可谓奇观。

李存勖评价刘鄩时曾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提到刘鄩极具智谋,即“吾闻刘鄩用兵,一步百计”;而另一句则是“刘鄩长于袭人,短于决战”,意指刘鄩擅长谋略,但在正面交锋时则显得不够强悍。事实上,多年来刘鄩也多是依靠智取取得战功。比如,他在王师范手下与葛存周交战时,能够从葛存周这样的名将手中成功夺取兖州,正是凭借智谋。兖州城高且坚,葛存周又是当世名将,正面攻打无异于自寻死路,因此刘鄩决定派出卧底,化妆成百姓混入兖州城内,刺探情报。这些卧底表现出色,迅速发现了城内一条隐秘的排水地道,掌握到这一情报后,刘鄩当晚带领五百士卒顺着地道潜入兖州,成功攻下了这座城池。刘鄩的智将风范在此得以体现。

那么,刘鄩为何如此聪明呢?这并非天生,而是因为他热爱读书,勤于学习。年轻时的刘鄩便对经史子集和兵书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有文化的武将未必能成为名将,但没有文化的武将一定难以成就大业。然而,刘鄩的智力值虽高,武力值却未能得到同样的加分。临危受命,面对叛逆的朱友谦,刘鄩首先想到的还是智取。他派出使者送去书信,说明利害,劝说朱友谦投降。刘鄩表示,梁室根基未动,尽管晋人暂时占得同华,日后汴洛大军北指,朱友谦又该何去何从?时局变化,刀兵相见只会导致两败俱伤,作为后梁王室出身的朱友谦,又怎能忍心让城中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呢?值得一提的是,刘鄩与朱友谦是姻亲,彼此相识,因此他有信心说服朱友谦。然而,刘鄩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只考虑到朱友谦是太祖的儿子,未深入思考朱友谦的本质。朱友谦的出身并非高贵,而是贼寇出身,他本就是个无组织无纪律的兵痞。刘鄩的劝降在朱友谦眼中并无用处。

朱友谦

果然,朱友谦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劝降。朱温鸩杀昭宗,友珪弑父篡位,百官北面称臣,梁朝叛逆,天必诛之,刘鄩难道还想做这个乱世的糊涂虫吗?投降根本不可能,要打就打,别再废话。劝降失败,刘鄩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给了河东军支援朱友谦的机会,李嗣昭的到来令局势更加危急,他的勇猛使得后梁军毫无招架之力,刘鄩未能施展智谋,后梁军很快战败。严格来说,后梁军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刘鄩,胜负乃兵家常事,谁也无法保证必胜。虽然刘鄩的判断失误,但他并未懈怠,且在这场攻打朱友谦的战役中,刘鄩几乎是孤军奋战。指挥这支大军的四位将领中,段凝、温韬和尹皓根本无所作为,刘鄩独自承担了压力。

更为不幸的是,段凝等人平日对刘鄩心存嫉妒,刘鄩身为降将,却得到了朱温的优待,这让他们心中不平。这次刘鄩战败,正好成为他们发难的机会,他们迅速编造罪名,向朝廷告状,称刘鄩与朱友谦关系密切,劝降实为拖延时间,故意让李嗣昭有机会支援,刘鄩的心思可诛,罪大恶极!实际上,刘鄩未能劝降朱友谦是由于客观困难,他高估了朱友谦的品德和忠诚。然而,段凝等人却将劝降失败曲解为刘鄩的主观故意,这就如同在辩论时,攻击对方的态度而不谈具体问题。

这种控诉毫无依据,若皇帝相信了,顶多只是停职惩罚,然而朱友贞的反应却是“以为然”,认为他们说得太对了,随即赐下毒酒,刘鄩无从辩驳,饮鸩而亡。这位在风云变幻的岁月中脱颖而出、归降朱温后大展拳脚的后梁名将,最终以如此荒唐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唏嘘的是,史书上竟未为他留下任何“罪名”。至于朱友贞,此时已不再关心忠奸善恶,对错与否。忠臣、贤臣、良臣,在皇帝眼中,区区刘鄩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这正是名将名臣们的悲剧,因为在皇帝眼中,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忠臣,忠诚与否从来由不得他们决定。呜呼哀哉,忠骨已凉,猜忌无尽,刘鄩的命运如此,接下来的王彦章等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