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700名胃癌患者,发现:患胃癌的人,有6大恶习

雨真说品质生活 2025-04-12 11:13:0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胃癌,这三个字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紧。

不是因为它多罕见,而是因为它太“熟悉”了——没错,熟悉到身边总有那么一两个亲戚、朋友,或轻或重地被这个病悄悄缠上。最近一项国外针对700名被确诊为胃癌的患者的研究,引发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这些患者中有超过80%的人存在6种共同的生活恶习,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不痛不痒”的习惯,悄无声息地把他们推向了胃癌的深渊。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一项实打实的临床数据。身为一名长期研究消化道肿瘤的医生,我对这个发现并不感到意外,更多的是一种“终于有人说出口了”的感慨。

因为我们在门诊、病房里,早就见惯了这些“恶习的受害者”。

那6个恶习,到底是什么?它们和胃癌之间,有没有真的“直接关系”?有没有办法避免,或者逆转?别急,我们一个个说。

吃饭快、不细嚼,这不是“效率”,是给胃增加负担

你或许听过“狼吞虎咽”这四个字,但可能没意识到它的危险。

我们在那项研究中发现,700名胃癌患者中,有将近60%的人平时吃饭非常快,几乎不细嚼。

为什么这个习惯这么致命?胃是一个“加工厂”,但它不是万能的。食物如果没有在口腔中被充分咀嚼、唾液初步分解,就会直接成为“重负”,压在胃的消化功能上。

时间久了,胃黏膜长期被粗糙、未分解的食物刺激,产生慢性炎症,甚至异变。

我有个病人,五十出头,是位企业高管。每天三餐都在会议间隙匆匆解决,吃饭像打仗,十分钟搞定一碗牛肉面。

他说:“我胃口一直很好,从来没觉得有问题。”可体检发现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胃角。

这个年龄、这个阶段,花几十分钟吃顿饭,或许比他签的每一份合同都更重要。

吃得太咸、太腌,是在“喂养”幽门螺杆菌

咸,不仅是口味问题,更是胃癌的高风险因素之一。

这也是那项研究中最令人震惊的发现之一:将近72%的患者长期摄入高盐饮食,尤其是腌制食品。

腌菜、咸鱼、酱鸭、咸蛋,这些在中国餐桌上“根正苗红”的食物,本质上却是胃癌的“帮凶”。

为什么?因为高盐不仅破坏胃黏膜屏障,还会促进幽门螺杆菌的繁殖——而这个幽门螺杆菌,正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定义的I类致癌物。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统计,中国约有50%的人携带幽门螺杆菌,而其中超六成没有任何症状。

所以,不是“我吃咸点没事”,而是你不知道,你已经“养了一只狼”,而它正在悄悄啃噬你的胃黏膜。

烟酒不离手,是胃癌的“加速器”

有些人总觉得,抽烟、喝酒是“男人的标配”,尤其年纪一大,饭后一根烟,酒局上两杯白,仿佛才是“社交礼仪”。

可数据不会骗人——700名胃癌患者中,超过一半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不仅伤肺,也伤胃。它们会直接破坏胃黏膜,抑制胃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

而酒精就更不用说了,它像一把火,直接“烧烂”胃部的黏膜屏障,长期作用下,胃溃疡、胃炎、胃癌接踵而来。

我曾接诊过一位出租车司机,喝酒三十年,烟龄比他儿子年龄还长。

他来的时候,已经不能正常进食。胃镜显示,整个胃体几乎全部被癌细胞侵蚀,连做手术的机会都没有了。

他苦笑:“早知道是这样,哪怕少喝点,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控制烟酒,不是“矫情”,而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

总爱吃夜宵,胃黏膜根本没时间修复

很多年轻人有这样的习惯:白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才有点自己的时间,于是点个烧烤、炸鸡啤酒,一边刷剧一边“犒赏自己”。

但你知道吗?胃也是需要“休息”的器官。

正常情况下,胃在夜间11点到凌晨3点进入自我修复阶段。

但一旦你吃夜宵,尤其是油腻、重口味的夜宵,胃就需要重新“加班”工作,胃液分泌增加,黏膜处于“被攻击”状态,修复程序根本启动不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胃溃疡、胃炎越来越多,甚至不到四十岁就查出早期胃癌。

不是身体差,而是生活方式在“偷”你的健康。

抗生素滥用,胃里的“好菌”都被你杀光了

这点往往被人忽视。

很多人一感冒就吃抗生素,一发烧就打吊瓶,结果胃部菌群被彻底“清洗”,留下的是一片“荒地”。

健康的胃黏膜环境需要菌群平衡,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打破这个平衡,削弱胃的防御功能。

研究数据显示,超过40%的胃癌患者,在确诊前5年有多次抗生素滥用史,尤其是青霉素和喹诺酮类。

这不是说抗生素不能用,而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感冒就吃药”的自我决策。

拖着不检查,胃痛不当回事,是“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一种恶习,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拖延检查,以为“忍一忍就好了”。

很多胃癌患者,早期症状其实并不明显,或者仅仅是反酸、胃胀、轻微疼痛。但正是这种“不明显”,让人误以为只是“胃不好”。

等到真正去医院检查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甚至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我们曾统计过,在门诊确诊为胃癌的患者中,有近30%的人自述“胃不舒服超过一年”,但始终没有做胃镜。

胃镜不是酷刑,也不贵。一次胃镜检查,可能就是一道“生与死”的分界线。

怕检查,不等于没病;逃避诊断,只会让恶性肿瘤有机可乘。

胃癌不是“命不好”,而是“习惯太坏”

胃癌不是突如其来的“命运安排”,而是你每一天的选择积累出来的“后果清单”。我们不能选择基因,但我们可以选择习惯。

那六个恶习,归根结底,都是“明知道不对,却一直没改”的结果。

你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你睡觉的每一个时间点,你对身体的每一个忽视,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以“胃癌”的形式找你讨债。

说到底,胃癌不是医生能控制的,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主导。

别等到病床上才后悔当初的饭吃太快、烟抽太多、检查没做。

我们要做的,不是“吓唬人”,而是提醒你:别让自己的胃,替你承担你懒得改变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报告》2022年版,《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第42卷,第1期

2.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3. 《胃癌的早期筛查与干预研究进展》,《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1年第24卷,第9期

4. 《高盐饮食与胃癌关联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020年第9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