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夜钓明明窝里有鱼为什么却不咬钩?
想必这段时间很多钓友都遇到过这个问题,挨冻爱累,半夜都没有钓到鱼,是不是很气愤?想起来我就想,但气愤归气愤,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窝里有鱼却不咬钩?我只有把这段时间的水下观察视频拿出来了。
经过多次的水下鱼情观察发现,白天升温鱼大多都是上浮或者半上浮的状态,基本不怎么吃饵。而只要太阳西斜,阳光柔和以后,鱼就逐渐下底开始吃饵。但我仔细观察这段时间的鱼情发现,从鱼下底进食到夜幕完全降临之后,它们的进食习性又有所变化。这一变化正是导致夜钓难有收获的原因。

观察可见,傍晚时分鲫鱼群欢快地进食9米,但随着夜幕的降临,光线逐渐暗淡,鲫鱼的进食速度也随之减缓。难道是光线暗之后鱼儿的视力受限吗?然而夏季夜晚鱼儿的进食速度却是非常快的,因此光线黯淡并非导致春季夜晚鱼进食缓慢的原因。

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让我们回顾近半个月的气温变化,每日温差均超过10度,鱼对温度的变化比人类更为敏感。当温差超过5度,无论是升温还是降温都会对鱼儿产生明显的影响。现在每日超过10度的大温差使得鱼儿感到不适,白天高温鱼就会上浮,傍晚降温鱼体舒适度感觉增加。

此时的水温尚未下降,鱼夏季进食这个时候是开口的最佳时间段。然而随着太阳的西沉,温度逐渐下降,鱼的舒适度也随之降低,导致其进食积极性下降,开口变差。夜间鱼开口差并不意味着它们不想进食,而是由于夜间水温低导致它们身体僵硬,动作迟缓,开口变小。

窝料虽能诱鱼,但鱼儿身体僵硬,难以张口,有时在窝料前呆立良久,即便进食张口也很小。这便是夜钓时感觉窝中有鱼却难以钓到的原因。初春夜间出现这样的情况就真的钓不到鱼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不少钓友依然能够收获颇丰。

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使用的饵料都有一个共同点,春季的鱼对高蛋白的饵料尤为敏感,原因在于它们刚刚度过寒冬,体内营养消耗殆尽,加之即将进入繁殖期,急需为身体和鱼卵补充营养,尤其是高蛋白。即便夜间鱼情不佳,开口小,高蛋白的饵料仍能激发鱼的进食欲望。

什么样的饵料蛋白含量高?简而言之就是腥味的饵料,腥味越浓,蛋白含量越高,包装上通常都会有说明。还可以人为的添加更多的虾粉、蚕蛹粉、红虫(粉),以增加饵料的腥味和蛋白含量,从而提高鱼的开口率。
夜钓时,钓友们千万不要忘记备上万能饵料,红虫或者蚯蚓,它们其实就是蠕动的高蛋白。有时在夜间垂钓,各种饵料均无效的情况下,换上它们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此时夜钓温度低,鱼开口小,在使用高蛋白饵料的情况下,配合细一些的线组,小一号的鱼钩,入口可能会更好。

不过,春季是鱼儿繁殖的季节,建议钓友们娱乐性垂钓,留大放小。
下期我将继续分享春季夜钓浮漂使用技巧,咱们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