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两条新鲜的鱼,李三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是他精心准备的“聘礼”。
这可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是为了最近相中了的一只猫。
站在巷口,他还得临时翻一下怀里鼓鼓囊囊的《黄历》,习惯性地再找个吉日。
而这样的情景,恰恰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某个古代小镇。
那个时候,养猫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事。
为什么古代“娶”猫要送聘礼?
古代的养猫仪式简直让人咋舌。
民间传说,接猫进家,得备下三样东西:盐、鱼、麻绳。
从明代的古籍来看,“聘猫三件套”可是标配。
想想看,盐是用来驱邪的,鱼作为表达心意的小礼物,麻绳用来绑在猫屋周围,寓意家里要给猫个安定的窝。
这些步骤,让养一只猫变得像迎娶新人一样郑重其事。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在用这些仪式来讨个心安呢?
翻黄历和念咒,古人养猫还有这些程序从古至今,择日而行有时并不止于结婚盖楼,在养猫这件事上也要避开“白虎日”和“分龙日”。
古人相信,选择不吉利的日子,猫咪可能会拆家,或是家庭运势受影响。
这种仪式感,不也像是对生活的一种期盼吗?
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有些地方甚至要对着猫窝念些什么来确保万无一失。
说到底,人与猫之间倒更像是需要经历仪式的一种相互契合的关系。
猫咪“绩效考核”:人类养猫的实用主义而在猫咪到家后,古人还要看其“绩效表现”。
被黄庭坚称为“买鱼穿柳”的这种聘猫仪式注重实用主义——猫的毛色,像“乌云盖雪”“雪里拖枪”等名字,都是给了不同种类猫的一些“性能标签”。
说白了,黄猫捕鼠、黑猫镇宅,这种观念其实是古人看重猫的实际作用。
就像我们现在用某些外在标准来衡量宠物的“表现”一样。
古人也是极具实用精神的。
从古至今:我们对猫的宠溺何时开始的?
从翻黄历到看毛色,最后选到那只眼如金铃、夜捕则勤的小猫,直到今日我们给猫买进口罐头、打疫苗、洗澡,概念是不同了,但那份专注和执着却没有本质的变化。
千百年前,古人用鱼和盐表达对猫的喜爱,而今天,我们也会讨好它们的味蕾,与它们分享生活。
这种宠溺,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结尾时,想一个来自南宋的故事:诗人陆游养了一只护书的猫,每天都看着它霸占书卷,而那画面竟然成了一种生活的乐趣。
其实,猫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生活陪伴,它们不仅仅是宠物,还是一种温暖的象征。
当我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去讨猫的喜欢,也许正是寄托了一种对生活的宽容和爱的表达,而这样充满仪式感的传统,无论何时,都让我们相信生活中的小确幸,正如古人养猫一样,充满着探索和发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