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国际政治格局被中美关税战和俄乌冲突的叠加影响推向新的临界点。
此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将能源与稀土两张王牌握在手中。

一面向中国承诺“无限量”石油供应,填补美国原油“清零”之后的巨大缺口;另一面,又与美国就稀土供应进行暧昧谈判,释放出合作信号。
这样看来,俄罗斯既能在东方巩固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又可在西方让美国对制裁政策犹豫不决。
在这场大国博弈里,最令人玩味的,是特朗普政府对俄制裁的突然延期。
他原本寄望于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却不料落入普京精心编排的“双线战略”之中,再一次陷于“被耍”的尴尬境地。
世界正进入一个新的多极化时代,利益与实力比任何意识形态都更为重要。

中美能否尽斩获所需?俄罗斯又能否以此稳固自己的地缘地位?乌克兰战场的僵局又对这一局势产生了哪些微妙影响?
一、俄罗斯填补美国空缺,中俄合作再升级中美关税战不断加码,美国对华出口商品的税率从最初的20%一路提升到145%。
美国对华原油出口几近“清零”,使中国的能源供应面临不小挑战。
根据提供的资料,美国2024年对华原油出口量暴跌46%,下降到8190万桶,利润也几近归零。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抓住机会,为中国能源市场送来“及时雨”,正式承诺“无限量供油”,有效弥补美国退出后留下的缺口。
2024年美国对华原油出口量同比暴跌46%,原因在于,一方面关税战让美国原油在中国市场丧失竞争力;另一方面美国内部对外出口结构也出现问题。
2025年4月中国对美国原油对等加征125%关税等举措,使美国石油巨头对华出口的利润缩水至难以维持。
中国的炼油厂转向俄罗斯、中东和其他产油国,最终导致美国在中国能源市场的份额迅速被挤出。
美国页岩油的优势无法支撑高关税的负担,但美国国内自己都存在净缺口,更别提填补中国的需求了。

值得追溯的是,早在2013年中俄就签署了25年3.65亿吨原油供应协议。
如今管道运输能力已提升到3000万吨/年,双方的合作基础非常牢固。
此番俄罗斯进一步承诺扩大产能,并保证满足中国对于原油的潜在需求。
此举不仅能让中俄双方继续推进涵盖本币结算、技术合作在内的全方位伙伴关系,也将削弱美国制裁的绝对影响力,俄罗斯利用这次机会再次夯实“去美元化”路径,打造全球石油贸易多极化格局。
有数据显示,到202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达到2.4亿吨,占全球石油贸易份额约12%。
与此同时美国对华出口几乎成为“零头”,在欧洲市场也面临竞争压力。

中东产油国因地缘局势波动,正把出口重心部分转往欧洲,给了俄罗斯更大力度进军亚洲市场的机会。
种种迹象表明,一旦美国对华能源供应被实质性排除,俄罗斯便稳稳地填补其位置。
对全球而言,这重新勾画了能源贸易路线图,也让普京连通欧洲和亚洲市场的野心得以进一步实现。
二、美俄一边合作,一边延期制裁与此同时,中国在稀土领域实行关键技术与产能的管理,一度让美国陷入“卡脖子”难题。
F-35等军工产品对稀土依赖极高,美国国内90%的稀土加工与供应来自中国。

然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关税战,中国对稀土的管制力度也随之升级,美国只能选择把目光投向俄罗斯的稀土潜力。
中国掌握全球约70%的稀土产量与90%的稀土加工能力,一旦中国通过政策手段进行限制,美国军工、航天、高科技产业链将严重受挫。
特别是中重稀土对于美国尖端武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倘若长期无法获得稳定供应,F-35等项目必然陷入停滞。
美国也曾尝试无稀土永磁体等替代技术,但短期内难以规模化应用。
另外美方还考虑在非洲或缅甸寻找新的供应链,却因当地安全形势和生产工艺不成熟而进展迟缓。
俄罗斯的稀土储量排名全球第五,估计为380万吨,且顿巴斯地区和西伯利亚还蕴藏可观的资源。

对美国而言,这正是摆脱对中国依赖的最大希望,从而确保军工所需。
俄罗斯则提出必要的投资条件,美国必须在若干关键技术上与其共享,并且放宽对俄企业的制裁,给予更高涨的回报。
更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2025年4月12日。
特朗普一纸行政令宣布继续延长对俄罗斯的制裁,尽管之前曾暗示要打开对俄谈判大门。
这份看似“强硬”的延期令,其实让美俄稀土合作寸步难行,俄罗斯则趁机抬高筹码,向美方索要更高回报。
乌克兰战场上的挫败,也让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衡能力下降。
一来一回之下,特朗普政府内部的对俄政策“软硬不均”备受抨击,既想保持对俄罗斯的压力,又想拿到俄罗斯稀土资源,左右摇摆之下陷入尴尬。

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至今已持续数年,局势依然胶着。
乌东地区几近被俄军完全控制,泽连斯基多次寻求更大规模的西方援助,但美国与欧洲盟友在援助问题上分歧明显,先前英国曾拒绝增供更多先进导弹。
美国国内又面临大选压力,导致进一步军援也出现摇摆。
1、战场态势与美援困境
2024年莫斯科近郊的恐怖袭击进一步强化了俄国内的报复决心,前线作战激烈。
俄军控制乌东90%的区域,乌军尝试反攻库尔斯克一带未果。

美国“以乌制俄”的策略逐步遇挫——想要制裁俄罗斯,却不得不与之商讨稀土合作;想要打击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却又被俄罗斯在中东和亚洲市场的巨大替代潜能干扰,陷入进退两难。
2、普京的“双线操作”
普京在2024年做了两件饱受关注的举动:其一,8月前往北奥塞梯的别斯兰纪念地双膝下跪,向人质事件的遇难者表达哀思;
其二,访问车臣,以巩固国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对其政策的支持。
对外则巧妙利用乌克兰战场的胶着态势和欧美对俄制裁的疲态,借助与中国签署石油协议、与美国讨论稀土合作,把俄乌冲突和经济外交两条线相互联动,摆出一种“两头压”的大国姿态。

3、美国的战略矛盾
美国既想打击俄罗斯,又在稀土领域急需俄罗斯资源;一方面高喊制裁,一方面却不得不延迟真正落地的强硬措施。
制裁延期令看似加码,却实则让俄罗斯在谈判层面拥有更多空间。
特朗普在国内面临强烈批评,被质疑对俄政策缺乏明晰策略,“软硬皆失衡”。
这也意味着普京摸透了美国的急迫心理,通过稀土要价和石油换价不断争取更大的博弈余地。
四、中俄协作如果说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只是“管道和油轮”相连,那么双方共同应对美国制裁和地缘压力,才是更深层次的战略捆绑。

2024年5月16日,两国发布的联合声明,正式提出“在建交75周年之际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除了反对单边制裁的政治共识,双方也明确了对彼此核心利益的坚定支持。
对于俄罗斯而言,获益在于中国购买其石油、天然气并给予金融合作上的进一步提升;对于中国而言,不仅得到能源供给,还能与俄罗斯在核能、航天、农业等领域深化双向进步。
更关键的是,双方在货币结算问题上推进“本币优先”,加快绕过美元的步伐。
石油、天然气之外,中俄也在液化天然气、北极航道建设等项目上加大投入。

过去,俄罗斯对欧供气量相当庞大,但乌克兰局势使这条管线饱受政治干扰。
转而面向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不仅能保持俄罗斯外汇收入稳定,也让中国获得更灵活的资源供应。
同时,两国以更高比例使用人民币和卢布进行结算,这有助于弱化美元在国际原油交易中的主导地位。
随着中俄合作持续升温,美国的制裁效果被显著削弱。
以往美国通过金融制裁可以“卡”住很多国家的经济命脉,如今中俄的本币结算和紧密能源往来,为这种“卡脖子”战术提供了突破口。
几年来的制裁不断,俄罗斯虽然经受重压,但并未被“击垮”,反而在某些领域更具韧性。

在这样的格局下,美俄就稀土议题的拉锯战像一张隐形地图:
一面是美国针对乌克兰局势“必须打击俄罗斯”的政治需要,另一面又是美国工业生产“不得不进口俄稀土”的现实需求。
普京则在此形势下,精准拿捏美国需求,把握谈判节奏。
结语回到中美俄三方的纠缠中,可以看出,“普京两头压”既是一种巧妙的地缘平衡术,也是一种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的现实选择。
随着乌克兰战事延宕和中美经贸对峙升级,全球博弈的焦点早已不止在单一领域,而是延伸到能源、稀土、金融结算、军事联盟等方方面面。

当美国习惯性祭出制裁利器时,却发现俄罗斯在“双线战略”下并未一败涂地,反而让特朗普政府步步受制。
中俄合作的实际成果,也逐步撼动了传统美元主导的格局。
未来,美国是否会重新评估对华关税战的代价?俄乌僵局又何时能接近尾声?
不确定的,正是这个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然而无论局势如何转圜,利益与现实才是各国决策背后的恒久动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2025中美关税风云:贸易博弈下的全球经济变局. 韩吃聪.
[2025-04-15]
特朗普关税战引发全球多国反应. 中华网
[2025-04-07]